分享按钮

唐卡画师罗布次仁展示“指尖”传承

本报记者 靳 敏

图为罗布次仁正在画唐卡。本报记者 靳 敏摄

2006年6月,西藏唐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百年,记录着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技艺,是代代相承“活”的文化记忆。唐卡也不例外,无论大小,每一幅唐卡,都潜藏着关于西藏太多的故事和传说。

今年28岁的罗布次仁就是一名年轻唐卡画师,出生在拉萨市南木乡,10岁时因家庭贫困,便早早辍学,后经当地政府的帮助,于2000年就读于西藏拉姆拉卓艺术院,开始学习绘画唐卡,并先后在丁嘎、索朗觉丹、平措朗杰等一批西藏一级唐卡画家、美术专家门下接触和学习唐卡绘画知识。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各位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学,使得罗布次仁在唐卡绘画方面取得了非凡的学业成就,在校荣获了各种奖项,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并于2007年顺利毕业。

毕业后的罗布次仁,用自己所学到的一身本领,在曲水县才纳乡嘎玛嘎赤艺术院以“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为初衷,从事培养具有本民族唐卡手艺学徒的工作中而不懈努力,后在才纳乡四季吉祥村成立嘎玛嘎赤唐卡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广招当地农牧民学员。在带动当地农牧民致富的过程中,也继承了传统文化。

记者见到罗布次仁时,他正盘腿静坐在坐垫上,好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只有手中的笔在一笔一笔地画着……精选布料、润湿打磨、打线素描、定位起稿,罗布次仁眼前一幅长1.4米,宽1.2米的唐卡已经精心绘制了2个多月……他说,要完成这幅作品还需要勾线着色、描金、“开脸”等步骤,估计还要2个月才能大功告成。

罗布次仁介绍说,画布先要打湿,然后垫在木板上打磨,每次打磨都要阴干一次,然后再打磨,反复三到四次。

接下来就是打线、打草图。通过打线素描先画出骨架并确定比例,然后画上服饰、宝物等,最后再画上祥云、山水、建筑、鸟兽等。

随后,可以赋予唐卡绚烂夺目的色彩和气韵。按照之前的草稿构图对唐卡进行上色,颜料由矿物、植物等原料混合而成。上色结束后的勾线,勾线是用尖细的笔尖勾描出人物的纹路、服饰的线条等,刚开始是从藏青和黑色开始,然后再是红色、橘黄色。

“这恰恰是唐卡的精髓所在,用比发丝还细的线条勾绘出表情,符合法度又有创新。这就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罗布次仁告诉记者。

在描金完成后,就要准备“开脸”。“开脸”时,会对缺颜色的地方进行修补,一幅唐卡最难的地方也正在于这个环节,因为这个步骤必须一次性完成。“精细的毛笔与画布接触的部分往往细如发丝,作画时画师一般都是悬肘悬腕,也就是只有毛笔和画布接触,人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无法起到帮助,全靠指间的力道描绘线条。”罗布次仁拿过一支毛笔,蘸了一下颜料,放入嘴里用舌头浸润,随即迅速地在画布上一气呵成。

罗布次仁说,从2000年开始学习画唐卡至今,18年里他从未停止过画笔。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岁月里,倾心只为一幅未尽的画。而他作画时,仿佛天地之间,只有自己与画,坦荡荡,他的18年坚守,让笔下的唐卡更显魅力。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晚报社

2018-05-30 本报记者 靳 敏 3 3 拉萨晚报 c35354.html 1 唐卡画师罗布次仁展示“指尖”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