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这是一片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日土县日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拉姆次仁回忆道,苗圃建设之前,风一吹便黄沙飞扬,当地村民苦不堪言;苗圃建成之后,班公柳树林起到了防风固沙和气候调节的作用。
“千万别小瞧这个普通的小木棍!30厘米的扦插苗售价为3元,移栽后的成活率有90%多呢。”拉姆次仁从地上拔出一根扦插苗,边展示边说道,作为雪域高原特有的树种,班公柳是高原美化、国土绿化的“绿色卫士”。
拉姆次仁告诉记者,西藏那曲、日喀则和新疆是扦插苗和树苗的主要销售地;近几年,热角村班公柳产业累计销售额已达1000多万元,村民每年人均分红3000余元。
雨过天晴,在阿里文布当桑乡夏玛村人工种草基地内,新翻修的水渠蓄水充足。村民拉开水闸,水流穿越田地,沁润着绿油油的燕麦草。
“这里特别适合种植燕麦草,甚至能长到1.5米高呢!”文布当桑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罗央说,村两委协调科技特派人员对灌溉、施肥、收割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2019年基地改种燕麦草之后,产量、效益不断提高。
依托科学的种草基地,坚韧的绿意在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原上“点染”开来,固土护生。人工种草产业既解了牧民“冬草荒”的难题,又给草原“减了负”——既守护了禁牧休牧区的生态红线,又固沙保土、涵养水源,让草原得以“喘口气”,重焕生机。
夏玛村二组村民、53岁的嘎伦在基地工作了5年。他向记者讲述了去年冬天遭遇雪灾的经历:“村里的牛羊靠着基地的饲草活了下来,村民家的牲畜一个都没有死。”
在嘎伦的带动下,80多户、300多名以放牧为生的村民受益于人工种草基地。“近5年,我乡人工种草产业收入700万元,分红545万元,真正走上了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罗央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阿里地区已营造防风固沙林网、锁边林带、农田防护林、行道树和城镇绿地共计2.83万亩,通过苗木销售实现收入1699.1万元,就近就便实现“绿色富民”“绿岗就业”,用“点点绿色”铺就人民群众“幸福底色”。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