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我在一线“看”西藏基层教育

◆王海强

2009年,我从燕赵之地的邯郸来到日光之城读大学,毕业之后我成为一名西藏农牧区初中的思政课教师。时间如白驹过隙,我来到曲水县中学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记得刚来的时候,学校比较陈旧,现在新教学楼已经使用了好几年;篮球场上,学生们畅快地打着篮球;足球场搭配有四个看台,学校在这个崭新的场地举办了几次运动会;学校干净整洁,学校大门醒目大气。学校分配了新的年轻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西藏的基层教育中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来自西藏农牧区,他们有的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还有一些是留守儿童……但是他们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常常跟他们谈心,他们会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学校跟我讨论,他们喜欢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喜欢跟我分享他们喜欢的体育明星。我常常把思政课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让课堂更活跃。在援藏学校和一些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学生们经常有机会去区外进行研学,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方都是学生们去过的地方,而一些去过区外研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也常常结合他们的研学经历开展思政课教学。

现在西藏基层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们有新的桌椅,教室有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储物柜等,走廊有净水器、图书角等。西藏地广人稀,村庄与村庄之间相距甚远,有的村庄距离学校很远,为此党和国家为学生配备了免费校车。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由于整体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农牧区家庭无法承担其子女受教育的费用,自1985年开始,党和国家在西藏实施了“三包”教育政策,“三包”经费的标准也不断地在提高。西藏农牧区家庭学生在学校的一切费用都由“三包”经费所承担,学生的书本、校服、床单、被套、饮食等都是免费的,2012年起,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5年公费教育。每当看到学生们享受的这一切,我常会想起自己上初中的年代。那个时候,一本作业本要反复使用,一支铅笔要小心翼翼地去削,住校的一些学生每次往返学校都要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几公里的路……

想想自己的过往,再看看身边的学生,感慨我们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真实地体验到了党和国家对西藏基层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关爱。

现在西藏农牧区的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平台,有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我当班主任时,有一年寒假结束,开学第一课上,我问学生们假期过得好吗?大家纷纷回答说好,然而,坐在第一排的来自牧区的一位女学生却小声说不好。见此情景,趁着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问题的当儿,我轻声问她原因。她说自己的假期因为需要帮助父母放牧,没有时间学习,而她想学习,不想放牧。我为之动容,因为我也是从偏远的山区农村走出来的,对于她的情况我感同身受。有一次,我送学生,目的地就是她所在的村子,校车从学校出发到最后一个接送点要一个多小时,下车后我看到她拿着书包和行李还要往前走。问她到家还要多久时,她笑着说差不多半个小时。我看着她背着书包,提着行李的背影,想起了自己求学时的情景。她现在在重点高中,今年已经高考了,我真心祝福她。还有很多来自相对偏远的西藏农牧区家庭的子女,像她一样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他们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当了警察,有的当了教师,有的成了一名基层公务员……

在十多年的教学岁月里,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他们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关爱下,学到了知识,用知识改变自己,也用知识改变着自己祖辈生活的地方。感恩党和国家,为他们的梦想插上了翅膀。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市曲水县中学)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8-06 4 4 拉萨日报 c206220.html 1 我在一线“看”西藏基层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