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各地在优化“好房子”标准、鼓励“好房子”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空间,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支持性政策落地。
服务提质兜牢民生底线
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进背街小巷改造,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增设养老托育设施……各地聚焦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加快补短板、强弱项。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
陈杰说,生活性服务业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各地应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家政、即时零售、文化休闲、健康医疗等服务和业态,提高居民的日常生活便利度,使城市工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在城市的有机生命体里,人是主角、是核心。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司长胡子健说,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着力解决好住安全房、喝放心水、走舒心路、保寒冬暖等群众关心的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时代的城市应当是全龄友好城市——对儿童友好的城市、对老年人友好的城市、对外地人友好的城市、对弱势群体友好的城市。”王凯说,“小切口”承载“大民生”,从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到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托幼一体服务,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旨归。(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