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岱宗拔群文载道

——解码“山岳名城”泰安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 王念 孙晓辉 萧海川

泰安,因泰山得名,寄寓“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泰山主峰巍峨于泰安之北。登高畅怀,吐纳风云;千年苍松翠柏,见证中华文脉不息品格;山麓大汶口遗址,映现6000年前远古曙光……泰山滋养了瑰丽多姿的文化,淬炼出这座城市勇攀高峰的魄力。

风骨:文脉绵长气象新

泰山之巅,“五岳独尊”朱红摩崖石刻巍然屹立,游客纷至瞻仰。五岳之中,泰山文化根柢深厚,其独尊地位,正源于此。

文明的火种,自史前时期便在泰山脚下萌发。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诗经·齐风》的汶水就是如今贯穿泰安的大汶河。1959年,泰山南延、汶河两岸,考古工作者发掘出造型精美的彩陶盆、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红陶兽形壶等文物,距今约6000年的大汶口遗址的发掘成果,震惊学界。

随后数十载,大汶口遗址出土陶器、玉器、骨雕逾万件,证明其代表海岱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开端,记录与仰韶、良渚、红山文化的交流。

“它显示了大汶口文化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完整图景,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可信史源。”山东大学教授栾丰实说。

泰山之重,在中华文脉中如千钧之鼎。秦代李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道尽包容;唐代李白“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尽显雄浑。北宋初年,“泰山学派”勃兴——胡瑗创“苏湖教法”重实学育人,孙复著《春秋尊王发微》扬儒家正统,石介以《徂徕集》倡革新文风。三先生苦读砥砺,开理学先河,滋养程颐、朱熹,成就齐鲁“斯文之宗”。

文脉赓续,风骨长存。今日,历史的足音仍回荡城中:岱庙雄踞城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建筑群之一,飞檐斗拱间礼乐风华流转千年;东平湖畔戴村坝“运河之心”,引汶入运滋养京杭大运河奔腾至今。

胜景天成的泰山,更有文化的鲜活传承。

暮色中,泰安老街泰山皮影非遗传习馆喝彩阵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指尖翻飞、唱腔苍劲,《夸泰山》故事跃然眼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始于山,不止于山,泰安以创新淬炼文化新气象。

“泰山风骨,在文脉中绵长,在创新中焕新,为这座城市提供文化滋养。”泰山文化协会副会长、泰山学院教授周郢感慨道。

风韵:青翠依依万物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笔下的泰山,尽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明追求。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泰山,以生态保护诠释“天人合一”。

秦始皇登封泰山,下令“勿伐草木”;《水经注》载汉武帝植柏,岱庙现存5株汉柏成“汉柏凌寒”景致;唐玄宗下诏“近山十里,禁其樵采”;宋真宗诏谕“登山道中,树当道者令勿伐”。

泰山“孔子登临处”石坊一侧的“泰山种柏树记碑”,记载了一则清朝嘉庆年间植树造林的故事:1796年,山东布政使康基田来到泰安,正值泰安知府金棨组织民众在泰山盘道两旁种植柏树,他随即自己掏钱募民种植上万株柏树,“以茂林嘉树增名山之胜”。

20世纪上半叶,因战乱滥伐,泰山一度“残林不足3000亩”。新中国成立后,泰安经半个多世纪植树、封山育林让泰山“复绿”。近年来,更增彩色植物,丰富森林层次,保持乡土树种原真性。

生态蝶变引百鸟来栖。2024年,当地爱鸟护鸟志愿者团队拍到从未现身的“飞行冠军”斑尾塍鹬。泰山野生鸟类已从2002年的155种增至374种。

优美的环境让更多人心驰神往。张娟是一名专注于传播泰山文化和风景的自媒体创作者,每次直播泰山四季景色,常吸引数万人观看。“通过镜头让各地游客领略泰山的自然风光和生态魅力,是我工作的巨大动力。”她说。

一脉青山,一城绿意。泰山的生态变迁史,映射出泰安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岱庙南临东岳大街,编号008的古槐树已伫立于此5个多世纪。当年修建城市主干道时,为了不让古槐树受到伤害,建设者考虑再三后放弃了异地移植的原方案。古槐树连同周围的一小块土地,变成车水马龙中的一块“绿洲”。

如今的泰安,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这座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山岳名城,正绘就一幅青山绿水辉映、人文自然荟萃的优美生态画卷。

风华:登高必自勇争先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安与泰山的缘分,远不止于巍巍山岳的馈赠。千百年来,泰山拔地通天的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

清代元玉诗云:“步步不离地,步步是登天。”正如古人登山题刻所铭“登高必自”“努力登高”,道尽登攀的坚韧意志。这种源自山岳的人生哲学,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也赋予了泰安登高望远、奋力争先的鲜明城市特质。“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也早已超越征服天险的范畴,凝结为这座城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这里,有挑战“快活三里”,舍弃舒适区的断腕之勇。

曾几何时,依赖煤炭、钢铁、化工的重化工业,如同泰山步道上那段有名的“快活三里”平地——虽带来阶段性增长的红利,却也让泰安深陷“高污染、高耗能”泥潭,重化工业占比一度高达75.2%。如泰山文化学者张春国所言:“挑山工不敢在‘快活三里’久留,歇久了腿就发懒,更难爬‘十八盘’。”泰安明白,沉溺于此,终将错过登顶的机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的嘱托,泰安以断腕之勇,决心走出舒适区,吹响向新型工业化进军的冲锋号,勇闯转型“十八盘”。

这里,有造就盐穴之“变”,化腐朽为神奇的开拓魄力。

泰安下辖肥城市,千年盐都的地下千米深处,蕴藏着巨大、结构稳定的废弃盐腔。它们曾是资源型产业遗留的难题和负担。然而,泰安却看到了旁人未见的可能,创造性引入全球领先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

“登泰山而小天下”。曾被仰望的泰山,如今见证泰安以攀登精神、进取魄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征途中,重塑发展格局与城市高度。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深沉的文化自信成为驱动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寻求突围与跨越的内生力量,泰安正以“登高必自”的踏实、“奋力争先”的锐气,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不断攀登。

(据新华社济南7月12日电)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7-13 ——解码“山岳名城”泰安的文化自信样本 4 4 拉萨日报 c203845.html 1 岱宗拔群文载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