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考

春 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历程中,孕育和积淀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生动诠释了全国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内涵。拉萨红色文化不仅记录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历程,更凝聚着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价值内核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纽带。

一、拉萨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

拉萨红色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坚持人民至上和民族团结等价值理念,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度耦合。从历史维度看,和平解放时期以十八军进藏、川青藏公路修建为代表,用鲜血和生命孕育出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十八军战士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从此西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民主改革时期以废除封建农奴制为核心,西藏各族群众参加支前运输、修路,为解放军送信、当向导,站岗放哨,还有民工不顾危险同解放军共同战斗,以实际行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西藏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西藏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西藏人民发展经济,制定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西藏同全国一道走向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如林周农场、虎头山水库等,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林周农场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性遗存,展现了区外技术人员与藏族群众共同垦荒生产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儿女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开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这一时期以形成的援藏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为代表。其中,青藏铁路建设运营中形成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精神,通过拉萨站内的“青藏铁路精神文化长廊”得到生动展示,成为新时代拉萨红色文化的重要标识。

二、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状

(一)拉萨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拉萨红色文化反映在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馆,红色文艺作品等,以及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拉萨红色文化多以物质形态呈现,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其中不可移动国家级有4处,自治区级12处,市级1处,县级1处,无级别为多数;可移动资源有十八军“一边进军一边修路”使用的武器、马灯、大刀,红色文献等;拉萨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有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良马骥邢·铁牛进藏”红色典故等。

拉萨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烈士陵园及纪念设施、重要机构旧址、重要战斗遗迹、重要人物故居或暂住地、重要基础设施等5大类;拉萨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实践中凝聚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深厚的价值意蕴,无论是在历史意义、纪念意义还是在教育意义上都能够充分反映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

(二)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状

1.构建价值传导机制,凝聚共同体价值认同

一是提炼民族团结符号,深化情感联结。“良马骥邢 铁牛进藏”红色典故,将汉藏互助的集体记忆转化为“茶和盐巴永不分离”的情感符号。此类符号通过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进行传播,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二是凝练共同价值,塑造精神家园。城关区通过“石榴花开”品牌活动,推动红色精神从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化。另外,拉萨市通过构筑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实践基地,使红色价值融入公共空间,成为各族群众共建的精神地标。

2.构建教育浸润机制,涵育共同体精神力量

一是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等被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打造林周农场、红色记忆——十八军进藏墨竹段历史长廊纪念馆、拉萨烈士陵园、谭冠三纪念馆、西藏工委办公处旧址等现场教学基地,以及开发体验式研学深化情感认同。例如,林周农场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通过历史讲解、垦荒劳动实践、再现历史场景三维路径,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二是通过教育载体创新,实现共同体意识的代际传递。如,拉萨市第一小学等学校将红色故事纳入校本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青少年在交往中深化“五个认同”。三是分众化教育产品精准施策。针对党员干部、青少年、社区居民等不同群体,开发个性化红色教育产品。如,青藏铁路集团公司打造的《青藏铁路精神报告会》优质党课,通过展厅、文化长廊、网上展览等多维载体,使铁路精神具象化;社区“民族团结大讲堂”则通过双语讲解,用通俗语言传递党的创新理论,化身为“党的传声筒”。

3.构建文旅融合机制,激活共同体建设动能

通过“红色+”融合模式,拉萨红色文化在旅游消费与文化传播中激活共同体建设动能。拉萨市推动“红色+城市文化”深度体验,将革命文物与寺庙、博物馆、自然景观(如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串联,形成“红色资源+景点+消费”的沉浸式体验路径。拉萨市部分县(区),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植入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人文观光游。例如,林周县推出林周农场+旁多水库+热振国家森林公园线路,带动周边村民经营民宿,销售当地特产,实现旅游收益反哺乡村。

4.构建破圈传播机制,凝聚共同体建设合力

除在《西藏日报》《拉萨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红色文化外,还利用新媒体赋能红色文化“破圈传播”,通过拉萨发布、拉萨融媒等公众号,推送红色遗迹故事,弘扬红色精神。部分展览馆开发线上展览,例如,青藏铁路集团公司开发“网上展览线”,数字传播突破时空边界,使青藏铁路精神突破高原地理限制,实现全球共享。

三、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不足

一是内涵挖掘不足。对拉萨红色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史料的挖掘、整理不足;一些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解说词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元素不多,没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重要作用。二是物态氛围营造欠缺。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融合不够,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利用红色遗址遗存、纪念馆等场地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的较多,开展民族团结等主题的活动较少;一些红色场地体现民族团结的横幅、宣传栏、雕塑、装饰等较少。三是宣传教育需加强。宣传手段不够创新,还需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校思政课程融入程度不高,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深入不够,以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鲜明的常态化主题活动较少,形式也较为单一。四是产业融合有待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下,例如,红色文化与旅游结合得不够紧密。另外,以拉萨红色文化为蓝本创作的文艺作品数量不多。

四、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23年5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西藏博物馆参观“雪域丰碑”时强调:“西藏革命文物展要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革命文物承载的光荣历史更好地直抵人心,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在于从资源活化到价值内化的转化机制构建,需以学术研究深挖精神内核,以营造物态氛围渲染主旨要义,以创新传播扩大辐射效能,以加强产业融合形成资源活化。

(一)挖掘红色文化

一是加大整理研究。当前,拉萨市应充分利用全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哲学社会科学各类研究平台,汇聚各学科、各领域以及相关部门的人才从事拉萨红色文化相关调研、挖掘、整理和研究。树立整体、全面和协同研究的意识,突破目前在研究地域和时段上的局限,深入挖掘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内核。二是加大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拉萨市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在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中,注重红色文化元素的挖掘、总结、提炼和展示,将红色文化内涵上升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更丰富的文化载体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教育基地。依托拉萨市红色遗址遗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建成一批适合各受众群体的教育基地,丰富“五个认同”教育载体。

(二)打造物态环境

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建设或改建一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教育馆、主题公园等,创建命名一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主题教育基地,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入脑入心,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二是增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容展示。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在拉萨烈士陵园、谭冠三纪念馆等场馆增加“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容板块,展现各民族团结一心建设西藏的历史画面,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同时,在重要节点,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专题读书等形式多渠道宣传民族团结相关政策。三是增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态元素。建议在有条件的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等场所开设宣传专栏,悬挂横幅等,增设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雕塑、标识标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和符号融入红色文化中,充分涵养民族团结的文化元素。

(三)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创新主题活动形式。将红色故事、人物等资源深度融入民族团结“七进”活动,以“红色文化+”模式讲述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红色历史,使活动更具象、更富感染力。二是拓展融合传播矩阵。一方面,鼓励群艺馆、作协、文联等单位创作红色主题文艺作品(如山歌、舞台剧);另一方面,组织市属媒体、文化公司等创作微视频、动漫及个性化文创产品。同时,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短文、图集、答题等接地气、高效率的方式,大力传播红色文化与民族团结故事。三是强化育人课堂功能。将拉萨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思政课程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素材,针对不同对象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深化红色文化教育熏陶,培育“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认知,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一是打造城市红色主题参观旅游线路。加强“红色文化+地区特色”,将地区特色资源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拉萨市城关区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城市资源,构建参观路线,串联革命文物与艺术馆、自然景观等资源,打造“红色资源+城市文化”的深度体验,融入相关美食、购物、住宿、娱乐等消费服务功能,构建“红色+文物+景点+消费”的沉浸式体验路径,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打造乡村红色主题参观路线。结合拉萨市各县(区)乡村资源,在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植入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人文观光游、自然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产业开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红色游,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夯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

(本文系2024年度全区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校级课题“拉萨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拉萨市委党校)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7-10 春 华 4 4 拉萨日报 c203719.html 1 拉萨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