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融媒讯(记者满文妍)今年3月,西藏博物馆与拉萨市城关区吉崩岗小学携手启动了2025年“行走的课堂——青稞的故事”青少年系列研学活动。该活动以西藏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以及社教课程《祖先的餐桌》为依托,围绕“一粒青稞的四季旅程”——从播种到丰收,全方位探寻高原农耕文化。活动将持续以“参观展览+户外实践+研学讨论”的创新模式,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阶段逐步推进。
为了持续扩大“行走的课堂”品牌影响力并顺利开展此次活动,近日,西藏博物馆组织拉萨市吉崩岗小学的24名学生前往林周县洛堆村的农田,开展了“夏・成长的守护——青稞生长的探究”研学活动。活动当天,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近距离观察夏季青稞的生长态势。土生土长的农民化身为“田间导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干货满满的青稞生长知识讲解。导师们蹲下身子,指着随风摇曳的青稞苗向同学们介绍:“夏天可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你们瞧,青稞的茎秆会快速拔高,每天都能长高一两厘米,你们用手轻轻比量比量,就能真切感受到它那旺盛的生命力。”谈及灌溉与施肥,他们分享了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快,浇水得选在清晨或者傍晚,这时候的青稞就像口渴的娃娃,能咕嘟咕嘟地把水喝个饱。施肥也有讲究,得根据青稞的‘胃口’来。”
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不时拿出小本子记录下关键要点,遇到疑惑便积极提问。“青稞会不会被太阳晒伤呀?”“虫子最喜欢藏在青稞的哪个部位?”面对孩子们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他们耐心解答,现场互动热烈,知识在一问一答间悄然传递。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亲身参与农事活动,分组为青稞除草、协助检查病虫害,亲身体验农耕的辛苦与乐趣。在实践过程中,他们仔细观察青稞的形态特征,详细记录生长数据,并分组进行讨论,有效培养了观察力、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青稞生长背后的知识与智慧,进一步增强了对青稞以及西藏传统农耕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今年,西藏博物馆将持续对活动进行优化,推进“青稞的故事”秋收篇,助力青少年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