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更令人称道的是“阳光存折”制度。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积累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残疾青年达瓦次仁用150积分换了一台电动酥油茶机,“现在我是政策宣传员,每个月能加20分呢!”
语言培训:
小导游推介乡村旅游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香嘎村!”12岁的卓玛正用国家通用语言向旅行团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个曾经害羞的女孩,经过“智慧学堂”三个月的培训,已摇身一变成为“明星小导游”。
为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香嘎村打造“语言+技能”培训矩阵。在蔬菜大棚里,农技专家用双语讲解种植技术;在旅游驿站,学员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服务用语。
村民顿珠参加培训后,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把虫草采挖过程拍成科普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语言通了,世界就大了。”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粉丝留言。目前,村里已涌现出多名“乡村网红”,带动特色农产品销量增长45%。
矛盾化解:
夯实乡村和谐共治基础
在香嘎村“和谐共治中心”,大屏幕实时跳动着“热力图”。这个与高校联合开发的智能系统,能分析预警纠纷苗头。
线下调解同样充满智慧。面对多年的草场纠纷,调解组邀请双方到“记忆茶馆”,在老人们的口述中还原传统放牧规则。“无人机测量的现代数据,加上祖辈约定的古老智慧,让我们心服口服。”村民多吉在调解协议书上按下手印时感慨道。这种“科技+传统”的调解模式,已让7件“钉子案”彻底化解。
更富创意的是“解忧树洞”信箱,孩子们用图画表达家庭矛盾,志愿者通过沙盘游戏进行心理疏导。学生次仁央拉画出父母争吵的场景后,调解员组织全家参加“亲子厨房”活动,在共同制作糌粑的过程中加强亲情纽带。
夜幕降临,香嘎村“和谐共治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大屏幕上,“说事”平台各项数据实时跳动:今日收集诉求21条,办结率92%;语言课堂新增学员18人……这些跳动的数字,反映着这个高原村庄的治理蝶变。
在村史馆的“民心墙”上,数千个红手印组成巨幅藏式吉祥纹样。“每个手印都是一个信任的承诺。”索郎翁青说。随着“云端村务厅”“数字家访系统”等新模块上线,香嘎村正把“说事”平台升级为“治理生态系统”,让每个村民都成为基层治理的“程序员”。
当太阳再次升起,香嘎村的干部们又踏上了走访路。他们知道,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田垄间的每一次驻足倾听,帐篷里的每一碗酥油茶,以及村民的每一个笑容里。
(据《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