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保护“地球之肾”不只“圈起来”那么简单

新华社记者 黄 垚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提供水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种功能。然而,处在水陆交错地带的湿地也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自1700年以来,全球湿地面积已经损失了超过八成。

30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就如何保护“地球之肾”分享案例、阐释观点。

什么样的保护模式更好?直接将湿地“圈起来”设立保护区、避免人类活动是否最有利于修复?业内专家表示,采取什么样的模式要因地制宜。

比如位于高原、人类活动干预少、具有稀缺性的湿地,或本身受损严重需要深度修复的湿地,可以“圈起来”让其“静养”。但对于城市中状况良好的湿地,则建议“打开大门”,平衡好保护和发展,让湿地成为百姓能共享的绿意空间。

“在巴拿马的湿地,许多原住民还有生存需求,比如养牛,因此保育工作也要考虑人民致富。”巴拿马环境部林业官员维罗妮卡·冈萨雷斯分享了自己国家的保护案例,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湿地保护和修复要和社区充分沟通,听取本地居民和土著的声音。

在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看来,“打开”湿地首先要做好功能分区。“比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划分出保育、修复以及合理利用三大功能区域,做好功能布局的前提下该保护的一定把它保护好,再通过合理利用创造经济效益。”

四月杭州,微风习习,不少市民漫步在西溪湿地的绿道上,感受春意盎然。多年来,西溪湿地探索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达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2005年开园以来,累计入园6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8亿元。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官员姚春生分享了吉林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的案例。牛心套保湿地研发并示范“稻-苇-鱼/蟹-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盐碱地水田高效改良利用技术,不仅有效减少周边农田农药与化肥的使用,蟹产值每年还高达1000万元。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活动面向市民,以徒步、定向越野、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市民迈开步子,走进海珠湿地,共享绿色空间。

“居民有获得感和参与感,自然就有动力去保护湿地。”姚春生说,要通过创新的公共教育模式,让大家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湿地的美,公众参与了、了解了、受益了,保护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新华社杭州4月30日电)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5-02 新华社记者 黄 垚 4 4 拉萨日报 c200219.html 1 保护“地球之肾”不只“圈起来”那么简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