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党建引领筑基固本 治理创新赋能边疆

——拉萨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的实践启示

本报评论员

市委作出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战略部署已整整一年,这场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的治理变革,不仅让雪域高原焕发基层治理新活力,更在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透过拉萨实践,我们得以窥见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深层逻辑与创新智慧。

一、党建引领铸魂,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拉萨市委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将基层治理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领导小组统筹、组织部门主抓、三级书记领衔”的治理矩阵。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创新机制,54项具体任务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治理实绩。专项整顿2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实施村(社区)党组织排查整治,形成“放心村”示范引领、“一般村”培优提升、“重点村”强基整顿的三级治理格局。全市优化网格党组织1680个、楼栋党小组600余个、党员中心户3万余户,“三有”标准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91.7%,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100%,实现组织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覆盖。数据显示,9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大关,“两委”班子“换血率”达23%,网格精细化管理覆盖率达449人/格,这组数据生动诠释了“组织力就是战斗力”深刻内涵。拉萨构建的“高位推动+精准落地”双轮驱动模式,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二、多元共治破题,拉萨走出特色治理路径

在平均海拔3650米的高原,拉萨探索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治理方程式:优化调整2905个网格,创新“1+4+X”网格力量配备模式,3242名网格员与676名警力形成“警网融合”新机制;打造200余处“友好”场所,构建15分钟服务圈,让“城市客厅”“司机之家”成为温暖地标;开发“145”智治体系,通过“雪亮工程”点位建设和4200余处补盲监控,实现5-8秒无感安检的科技治理突破。乃琼社区“群众站C位”的自治实践,让“五个自我”机制成为全民共建的治理密码;邦堆村“田坝会”议事平台,用沾满泥土气息的民主协商弥合城乡融合的治理鸿沟;林周县“红色积分”模式以64项积分项目撬动全民参与,成功入选全国“枫桥经验”精品案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尼木县“三四五”工作法实现信访“三个100%”目标,这不仅是治理效能的量化提升,更是拉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深度重构的鲜活注脚。拉萨实践验证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在民族地区的特殊价值。

三、制度创新筑基,治理革命释放持久动能

拉萨治理变革的深层突破,在于构建起“加减乘除”的系统治理方略:在组织建设做“加法”,培育106个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创新开展基层治理力量“四个专项”行动;在行政负担做“减法”,推动30项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基层,市级发文、开会频次分别下降13.6%和31.2%;在民生福祉做“乘法”,城关区俄杰塘社区成为全龄友好典范;在风险隐患做“除法”,“六社联动”机制广泛吸纳新就业群体参与群防群治,化解信访事项3400余件。这种制度性创新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基层治理从“应急式响应”转向“预防性治理”。

四、战略升级谋远,拉萨基层治理开启新征程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决定把“拉萨市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行动”升级为“拉萨市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战略”,标志着拉萨治理变革进入深水区。这种升级,既包含网格从1853个优化至2905个的战术升级,更着眼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治理共同体的战略布局。350名快递小哥化身“移动网格员”,1200名社工人才通过《布谷说》职业品牌深耕社区;“3344”村级自治体系创新应急民兵编组模式,14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国大赛获奖;当雄县“4840”党支部打造“党建+旅游+服务”新模式,荣获自治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这种转变,“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从维稳到创稳的质的飞跃”。

基层治理现代化永远在路上。拉萨实践启示我们,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治理变革,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路线相统一、制度创新与文化浸润相结合、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融合。当前,拉萨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永远在路上”的进取心,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升级版,这不仅是西藏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更为全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治理效能的持续跃升,终将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能,让高原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4-03 ——拉萨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的实践启示 4 4 拉萨日报 c198876.html 1 党建引领筑基固本 治理创新赋能边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