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藏香之源吞达村: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共舞”

拉萨融媒记者 王静敏

在尼木县吞巴镇,坐落着一个名为吞达村的古老村落。这个村庄不仅是西藏少数几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之一,还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被誉为“藏文鼻祖之乡”和“藏香之源”。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吞达村正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活力。

吞达村位于尼木县东南部的吞巴河谷,这里雪山融水汇聚成河,吞巴河沿地形蜿蜒流淌,为村庄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记者探访吞达村时发现,村民们巧妙地利用吞巴河,将自然河流改造成人工水系,河两岸分布着青稞磨坊、藏香水磨等。

目前,吞达村有常住人口178户819人,劳动力731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万元;其中脱贫户34户137人,人均收入2.41万元。除了农牧业,以水磨藏香为特色的藏香产业是村里的经济支柱。村内共有93座水磨,93户261人从事藏香制作。尽管现代机械设备发达,吞达村仍坚持手工制作藏香的传统。过去,村民虽掌握藏香制作技艺,但面临销售渠道不畅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后来,通过建档立卡户集资和村集体入股,成功创办了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吞达村党总支书记普布次仁介绍:“我们村70%以上的村民主要从事藏香制作。农忙结束后,藏香成为主要经济来源。村里有一个集体经济组织——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共有36户参与,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户。公司收入的20%留作周转资金,其余用于村民分红,分红根据绩效考核,最多的一年可达1万多元,最少的也有8000元左右。”

吞达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多吉表示:“我从十六七岁开始学习制作藏香,有信心将这门手艺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每年制作藏香的净利润超过20万元,还能带动更多人就业。”

吞达藏香采用本地柏木为原料,利用吞巴河的水力驱动水车和打磨装置将柏木磨成浆,以阴干后的柏木泥砖为主料,辅以藏红花、雪莲花、红景天等藏药制成,各家都有独特的家传配方。

如今,吞达村的藏香经营模式主要为家庭作坊和“公司+农户”两种,2024年全村藏香年产值约2534万元,销售收入1552万元。吞达村藏香制作人德琼表示:“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制作藏香,制作藏香主要靠自己,有时也会请一两个帮工,除去成本,净利润超过10万元。”

千百年来,藏香制作技艺在吞达村代代相传,成就了尼木县“吞达藏香”的美名。近年来,尼木县委、县政府将藏香文化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以藏香产业园为龙头、藏香合作社为纽带、藏香制作户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藏香文化产业体系。在“吞弥文化旅游节”和“尼木大峡谷·吞巴藏香源”旅游文化节等活动的推动下,村民在家制作藏香就能吸引游客。“吞达藏香”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走出西藏,畅销区内外,成为吞达村的亮丽名片。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5-02-17 拉萨融媒记者 王静敏 藏香之源吞达村: 4 4 拉萨日报 c196391.html 1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共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