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上接第一版) (二)

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压力和挑战让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但在发展过程中,哪家企业没经历过挫折、没遭遇过考验呢?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办。

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上,里工实业总裁李卫铳把新研发的机器人带到了展厅。

机器人市场“玩家”颇多。但这款产品与市面上多用于服务和规模化生产的机器人不同,瞄准的是小批量、个性化作业。

李卫铳发现,经济运行中的压力让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的需求快速上升,这些工厂体量小,常规的智能设备难以通用,产线改造成本高。“我们到每一个客户工厂现场诊断,一个个找出它们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并根据不同应用点进行机器人的模块设计、个性化配置软件包。”他说,瞄准中小工厂的需求“量体裁衣”,今年公司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比去年增长了200%,在细分赛道找到突破。

市场是找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面对市场中遇到的问题,要向市场找答案。

近期,一些变化耐人寻味:

钢铁行业短期承压,但聚焦电动汽车等新“钢”需,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强劲;笔记本电脑市场趋近饱和,但瞄准个性化需求的游戏本、超薄本等增速明显;用大型演出带动文旅,前三季度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5.3%……这些细分领域迸发的新增长点,正是企业识变、应变、求变,捕捉到的新商机。

探寻更广阔的市场。前10个月,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9.3%,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6.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5%……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搏击风浪。

竞争总是激烈的,困难永远会有。决定企业发展前景的,不是困难有多少,而是看待困难的眼光、应对困难的办法、解决困难的决心。

“越难走的路,走出来竞争力越强”,这句话在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制造商江丰电子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高纯金属溅射靶材技术难度、供应链门槛极高。19年来,企业创始人姚力军始终瞄准这一个领域冲锋。最难的时候,公司月销售额跌至8万元,每月研发费用却高达数百万元。

“想过卖房、卖车,但从没想过放弃。”16年攻克12英寸钽靶材,10年突破HCM异形铜靶材……凭借硬核技术构筑起“护城河”,无论行业如何波动,江丰电子始终占据全球靶材市场主动权。

向创新要出路,向转型要空间。

面对玻璃行业的激烈竞争,四星玻璃董事长王焕一选择拥抱数字化,花费近3个亿,历时2年半将工厂全部改造。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将配料、投料、熔融、拉制等全流程以“数”连接,企业综合成本降低了5%。

王焕一坦言,数字化改造开销会带来资金压力,但技改事关长远发展。“企业产品的品质提升了,市场的认可度就会提升。”他说,今年,企业订单量和去年比增长了20%。

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老字号”吴裕泰为每个产品设置了3年“生命周期”,每年升级迭代20个至30个单品,开发冰淇淋、茶饼干等“茶周边”,并将门店改造为文化体验店。

守正创新。带着“老”的品质与技艺,循着“新”的路径与产品,在当下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吴裕泰实现了年销售额10亿元的逆势增长。

“下行”就用“上进”对冲,“转型”就用“实干”搭梯。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有很多企业越是面对困难,越是努力破局前行,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

前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创新在加力。

前三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619.1万户,其中“四新”经济民营企业占四成,经营领域在拓展。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对东盟、非洲、拉美进出口分别增长12%、6.4%、13.9%。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9%,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5%,转型升级在推进。

危中有机,事在人为。直面挑战、迎难而进,不断激发企业向上生长的力量。

(三)

问题要辩证地看,也要动态地看。困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转化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经营主体而言须臾不可少,是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新的部署。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密政策、加大力度,连续打出“组合拳”:

有力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持续实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出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系列举措;

严格规范执法监管,健全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机制,建立健全异地行政执法协助制度,完善常态化问题线索收集机制,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坚决纠正、严肃追责;

精准扶持企业发展,多部门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启动新一轮专精特新支持政策,通过中央财政支持1000多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与此同时,针对经济运行特别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系列政策、改革举措更精准、更聚焦:着力提振需求,“两重”政策有力支撑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两新”政策带动相关产品销量持续增长;进一步稳住外贸基本盘,《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真金白银支持外贸企业;着眼提升民营经济信心,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

这些措施,让我们明显感受到党中央解决企业发展困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的决心和力度。

当前,政策效果正在释放,市场回暖、预期企稳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前三季度,现行政策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超2万亿元。

10月份,全国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环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制造业PMI为50.1%,自今年5月份以来首次回升到扩张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数月稳定在50%左右;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较9月上升0.3点,是今年以来最大升幅。

尽管眼下的困难依旧不少,但经营主体的信心在恢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坚定地前行。

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赛力斯超级工厂,3000余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工厂总经理曹楠说,当前工厂正处于满产状态。

安徽瑞迪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少勇告诉记者,订单的增加让企业坚定了追加投资扩大产能的信心,后几个月还要加快产线的智能化提升。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信心的基础就在企业。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艰辛探索,到打开大门在世界经济中劈波斩浪,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其中多少急流险滩。一次次风雨考验后,总有一批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无数企业、企业家的付出和努力,才成就了今天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

不可否认,爬坡过坎依然面临着挑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我们的企业家有胆识、有眼光、勇创新、善作为,在带领企业攻坚克难中涵养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定力。

拥有密封件领域核心技术、破解核电站微量泄漏难题的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常用拧螺丝来比喻做事情,“要拧就要拧到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世滨谈及企业的对策:通过全球布局分散影响,在技术和服务上继续跟进。“相比我们以前遇到的风浪,这次并不算什么。”

难中谋变、难中寻机、锐意进取,这是中国企业保持前行的逻辑,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底气。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4-12-07 4 4 拉萨日报 c192484.html 1 (上接第一版) (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