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嘎色拉姆说:“小时候,我们村里的小朋友都叫我‘瞎子’,这让我很伤心。我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废物。”
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索朗秋吉说:“这些小孩不敢想象自己可以通过手语和盲文来接受教育,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现在,她们每天有语文、体育、音乐等十余项丰富的课程。老师们量身定制的‘爱与教’是黑暗中的光,给了她们自信和力量。”
虽然嘎色拉姆、美朵拉姆自幼失明,但都十分乐观。和她们聊天,听她们唱歌能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底色,就像高原上迎着明媚阳光肆意生长的格桑花,开得灿烂耀眼。在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两人接受了专业系统的教育,还遇到了改变她们人生的良师——格桑扎西。是他发现了她们的闪光点,并用耐心、细心呵护培养这份天赋。
在特教老师们的耐心陪伴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她们喜欢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让人大开眼界。嘎色拉姆、美朵拉姆还演唱了校歌《与爱同行》,歌词动人心扉,仿佛唱出了所有特殊孩子们的呐喊。
而这首《与爱同行》,也成为两人“振翅高飞”前对母校最深情的告白。今年,在浙江援藏力量的帮助下,羌塘折翼天使委培计划启动,每年选派那曲市优秀盲聋初中毕业生赴浙江省盲聋学校继续深造,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听说可以去浙江上高中,嘎色拉姆、美朵拉姆喜极而泣,高兴得整宿没睡。过去,受制于气候条件和思想观念,这些特殊孩子很难享受到公平教育。西藏已有的7所特殊学校,都未开设聋哑学生高中阶段课程,能够去区外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意味着嘎色拉姆和美朵拉姆不用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毕业后回家放牧,她们拥有了读大学的机会。
临行前,她们排练了新的歌曲《如愿》,格桑扎西在朋友圈分享了这首温暖的歌,他希望孩子们都能如愿。
出发的日子到了,嘎色拉姆、美朵拉姆早早收拾好行李。才刚入秋,羌塘草原的清晨已经很凉了。5点半,一行人提着大包小包赶往那曲火车站,奔赴美好的未来。
经过两天跋涉,两人到达将要开启三年学习的地方——浙江杭州。先进的教学设施给了嘎色拉姆、美朵拉姆很多惊喜,两人迫不及待地体验着,脸上满是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憧憬。
由于教育资源所限,两人还没接触过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和班上其他同学起跑线不一样。班主任陈晓英说:“两人会和班上其他同学一起正式上课,课下再把落下的基础慢慢补起来。等到大家起跑线一样了,会根据两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培养。
那曲和杭州,相隔3600多公里,跨越千山万水。可是山再高、路再远,也挡不住她们求学的脚步。羌塘草原的嘹亮歌声越过层层山岗,终会到达更远的远方。
对口支援西藏30年,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让西藏中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各方面素质显著提升。援藏搭建了一座座西藏和区外交流的桥梁,曾经横亘在高原儿童求学路上的重重瓶颈,正被一点一点被破除。越来越多的“拉姆”通过学习拥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一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建设新西藏的骨干,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蓬勃发展的力量。也正因如此,在这广袤的雪域高原上,真正留下了一支支“不走的队伍”,他们如同璀璨星辰,照亮西藏发展的漫漫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