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依托“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为代表的红色资源进行党性教育,是开展西藏干部教育和丰富党性教育形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实施“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还存在着党员干部面临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历史与现实冲突及教学课程上缺少精品、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当前“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遇到的困境,本文提出增强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实效性的相关路径思考。
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宝贵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和精神特质,是汇聚精神力量、培育时代新风新貌的内在要求。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几代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等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孕育传承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如今,“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雪域高原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西藏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中都有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育内容。
但是,由于时代发展与历史变化,曾经的在西藏各族军民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团结奋斗、经历的牺牲磨难与当今党员干部的社会认知、情感体验等的距离已经客观生成,加上教学课程上缺少精品、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等问题,使得“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弘扬及其教育实践经常直面困境与冲突,导致一些干部对“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认识出现刻板认知和消极认识,降低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教育实效。如何增强党员干部教育中“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实效,从而发挥“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对新时代党员干部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和精神特质的巨大作用,这是一个紧迫而必须直面的问题。
当前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遇到的困境
(一)各种社会思潮对党员干部主流意识的冲击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一些党员干部模糊了主流意识,国家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出现淡化现象,使得他们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教育产生了情感削弱,认为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入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西藏革命建设历程已成既往,再谈“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不符合时代潮流。笔者遇到的一名学员曾言:“世界变了,历史变了,社会变了,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再说陈年往事有意义吗?”这是对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史的无知,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奉献精神永恒价值的误解与淡化。面对如此认知,“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难免低效之困。
(二)市场经济的影响冲击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学习“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热情削弱
人是社会存在物,党员干部也不是生活在真空环境下,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价值利益的关注与追求,同样客观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判断,世俗化、功利化思想扰乱了一些党员干部的价值评判标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摧毁了少数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他们倾向于迷恋、羡慕奢靡的生活方式。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同样要面对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在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对“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所表现的牺牲奉献精神难以理解,对吃苦劲头觉得陈旧过时等。这些都阻碍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弘扬与教育。
(三)理性与感性冲突对“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的消极影响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当前“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出现实效问题的一个社会因素就在于我们身处的生存环境已经因时空变化远离了那段历史,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安全环境、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使承平日久的我们对理解老西藏们经历的考验缺乏感性体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性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西藏各地相继推出一系列“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课程。各地党校(行政学院)也都开设了相关的党性教育课程,一些地方也设有干部教育基地场所。而这种教育实践目前存在如下几个缺点和不足:一是教育手段针对性不足,以理论教学为主,党员干部缺乏体验平台;整体内容单一,契合性不强,关联度不高,缺乏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二是“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有关的党性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理论概括和总结能力有待提升。目前,“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现场教学是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教师点评和总结,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激活红色基因,从而达到提升学员党性修养的教学目的。三是由于教师对于西藏党史党建认知能力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为主题的授课质量难以保障,很多现场授课主要是背讲固定讲稿。红色资源本身所蕴含的“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精神价值原本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体现出来,对教师授课能力和讲义有着极高的要求,如果讲授内容达不到以史鉴今的效果,干部党性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增强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实效性路径思考
针对西藏党员干部教育的实际以及出现的新思想动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重要论述,在解决增强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实效性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坚持唯物主义物史观,大力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学习,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密切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突出“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的历史性、时代性、先进性,唤醒党员干部历史记忆,触动党员干部内心,将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一)坚持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教育结合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必须尊重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史实,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依靠史实、事实、说实话、讲真话,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思辨解读,既要把成绩说好说全,也要把曾经的问题和认识误区说清,这样才能吸引党员干部信任,增强党员干部对“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理解认识,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尊重史实的严肃性,不否定“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课堂教学、观看电影电视、模拟体验、瞻仰遗址、博物馆参观、开展纪念庆典等活动,为弘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提供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传播主流价值,拓展“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精神空间,丰富党员干部内心感受,增强对“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认同感。
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尊重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史实的严肃性,必须与党员干部身处的和平环境密切结合,因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新时代对“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弘扬,不是为了简单背诵历史过程,不是为了形式上的吃苦体验,而是体验到革命前辈的不易,“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教育党员干部认识“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蕴含的伟大的革命情怀,崇高的理想,精神的伟力,是我们在雪域高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法宝。
(二)坚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发展迈上新台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全国层面而言,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趋势不断增强,但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等。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作为我国边疆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西藏长期面临着“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而“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形成与内涵都具有丰富的民族团结因素。各级机构包括党校(行政学院)在党员干部教育中宣传“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地补充、完善新挖掘的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程中民族团结的相关史料、素材、故事等,形成新的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培训,尤其要突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把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先进人物事迹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特别”民族地区干部标准结合起来,用生动历史故事、突出的典型故事诠释老西藏们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热爱各族群众感情、明辨大是大非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等方面模范作为,从而对标对表,找到参照物,激励新时代西藏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作善成。
(三)坚持与西藏区情教育结合
在西藏工作,弄清弄懂西藏区情和家底基础是前提,适应这片高天厚土的雪域之地是任务。因此在对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内容上,要结合老西藏们勇于适应西藏恶劣自然环境、乐于学习各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敢于接受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的各种风险挑战的感人事迹,讲好新时代长期建藏、奉献西藏的新故事。要结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目标,在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中讲清讲透区情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是在当年复杂区情环境条件下老西藏们是如何筚路蓝缕、勇挑重担开创中国共产党在西藏辉煌事业的全部历程,从而增强新时代西藏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要结合学习掌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中讲明白党的治藏方略形成发展的来龙去脉,让党员干部真正弄懂党在西藏伟大领导的无比正确性,自觉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要坚持与发扬斗争精神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的重要内容,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在对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中要突出发扬斗争精神相关内容;在对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中要正确理解“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理论根源和价值追求,以丰富生动、极具感染力的物质形式、制度形式和精神形式展现进军西藏、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等重要内容,见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性,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在党员干部“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教育方面创新强大的说服力感召力。
(作者单位:达孜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