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穿紫河畔,人文荟萃。湖南常德河街的非遗展示区中,常德木雕、桃源刺绣、麻质画等非遗产品成为游客眼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些老物件,保留了桃源刺绣基本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我们的传承才有基础,很多游客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魂和根。”桃源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罗明华拿起一件年代久远的老绣品,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桃源刺绣产业日益壮大,流传千百年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化为惠及更多人的“指尖经济”。
文化传承有路径,旅游发展有效益。国庆期间,各地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通过非遗精品展、非遗交流展、非遗民俗体验等方式举办近千场非遗主题活动,不仅带活了相关消费,也带动了当地居民创业就业。
突破15亿元!10月4日晚间,2024年国庆档新片票房(含点映及预售)又迎来一个节点。
今年国庆档影片中,有4部由长影集团联合出品。随着电影的热映,位于吉林长春的长影旧址博物馆也不断迎来客流高峰。
长影旧址博物馆坐落于长春电影制片厂院内,是一座电影主题工业遗址。国庆假期中,这里的“长影NPC”沉浸式游览、红色舞台剧《长歌影魂》、“电影汽车派对”长影道具车展等项目备受游客青睐。
“10月2日当天入馆人数超1万人次,创建馆以来历史新高。”长影旧址博物馆馆长叶子龙说,文旅融合激发了电影工业遗产的生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行路径。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旅游中的文化竞争力,令越来越多山水人文从“可观”到“可游”,让越来越多市民游客从“看景”到“入景”。
“旅游承载了文化传承和文明创造新使命。”戴斌认为,国庆期间的突出旅游现象,充分说明群众向往着书生意气的研学和家国天下的旅行,需要行业进一步着力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焕新升级,旅游点亮生活
一群仙鹤翱翔空中,如云似雾,姿态百变,蔚为大观。国庆前夕,古画《瑞鹤图》在辽宁省博物馆“山河与共——辽金历史文化主题文物展”中一展真颜,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专程奔赴沈阳,一睹国宝风采。
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就将观展作为此次家庭旅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参观博物馆可以让孩子从小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是很好的旅行方式。”她说。
为一个展览深入一段历史,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个城市,为一部电视剧策划一场旅行……如今,游客在旅途中不只渴望美好风光,更希望满足个性化、深度化的需求。
广东省旅行社行业协会会长、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文志认为,游客需求的变化,不断催生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旅游市场正在为游客提供更多元的玩法和更丰富的供给。
其中,传统景区正在因新技术迸发新活力、因新理念展现新魅力,在文旅融合中取得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双赢。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灯笼高挂,夜幕中的苏州拙政园呈现一派清幽素雅的江南风光。不同于日间的熙熙攘攘,跟随着导览员的指引,游客在漫步中品味婉转的昆曲,沉浸式体验江南文人的诗意生活。
创意十足的“拙政问雅”夜间游园项目,成为火热假期中游客难得的静谧体验。拙政园还联合苏州博物馆推出“拙政问雅·夜苏博Plus版”,并开展“秋声”园事活动,多维度呈现苏州的文化底蕴。
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介绍,项目运用科技手段让历史“活”起来,创新对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模式,不但体现古典造园美学,也创造出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项目推出后,受到游客追捧,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0万人次,国庆假期的门票更是早早预约售罄。
有人向“新”而游,有人向“闲”而行。如今,国内以自然山水、民俗非遗、美食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游、周边游产品日益丰富,成为不少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青睐的休闲放松之选。
在广州增城云水禅心人文小镇,不少游客在假期中体验本地非遗榄雕制作工艺。广州云水间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青青说,通过打造精酿啤酒博物馆、榄文化馆等新场景,小镇希望实现生态共融,更好满足大湾区客群对休闲旅游的需求。
国庆期间,一波追求“松弛感”的年轻人奔向县城和郊区。携程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近一半的“奔县”旅游者集中在“90后”和“00后”,这些年轻人多来自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城市。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表示,当前文旅市场人潮涌动,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文旅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引导扩大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看大好河山,品厚重文明,享多彩生活。
充实的假期魅力无限,收获的时节活力无穷。(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