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过逐渐返绿的草地,拉萨周围的山里藏着无限活力与生机。这里是拉萨南山公园,它坐落于拉萨河南岸,与雄伟的布达拉宫隔河相望。
南山公园是实施南北山造林绿化工程的成果之一,更是西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缩影,十余年接续植绿,昔日荒山已葱葱郁郁,“绿色家底”不断增厚。
身处其中可以看到“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恒心,“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心,更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骨子里的韧性和守护青藏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的初心。
护林员的三张照片见证南山蝶变
拉萨南山公园护林员扎西曲培朋友圈里有三张照片,分别是2012年、2016年的南山公园和2023年站在南山公园远眺布达拉宫的照片,第三张是去年国庆更换山顶上的国旗时拍摄。举国欢庆之日,记者和他一起爬到南山公园的至高点,这里是俯瞰整个拉萨的绝佳登高处。
放眼望去,满目皆绿。山顶垃圾不易清运,返程他背着几十斤的塑料瓶一路“风驰电掣”。偶尔穿插几句“以前这里光秃秃,种了树后才有了这些小动物”“我很热爱南山,我会在这里种树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些话,他不只对一个人说过,几乎每一个聆听过他在南山种树故事的人,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简单的话语浓缩着他8年日复一日的坚守。扎西曲培2016年来到园区工作,当时南山公园的高海拔植树造林试点工作已开展4年,但山上的树并不多,冬天刮风时还是容易起扬尘。
拉萨的树不好种。
2008年,在拉萨大桥的南端,开展树上山试种成功。2011年,西藏自治区林木科学研究院在拉萨河南岸宝瓶山开展林木苗种试验,为工程的选种和造林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扎西曲培说,在南山公园这种都是裸岩的山上种树,种树挖的坑深度和宽度都有讲究,有时候还得带着电钻一点点钻。特别是“客土”这一步十分费劲。“客土”是指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用于置换原生土的外地土壤,南山公园种树的土来源很多,通常来自柳梧、文创园区等地。其实早在2012年,拉萨市就启动了南山造林绿化工程。南山公园作为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一部分,是西藏自治区首个河谷地区规模化生态建设和修复的代表性工程。
山上的路不好,车没法走,人就扛着树苗往山上走。为了解决水源问题,2022至2023年,共在山上建设了累计修建高位蓄水池601座、泵站96座、铺设输水管线774.78千米、安装变压器210个、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136.776千米,修建道路65条130.816千米……(下转第二版)
经过细致学习和科技人员的指导,苗木的存活率一点一点增加了。
接续植树 绿染拉萨
13年转瞬即逝。截至今年年初,南山公园共实施2012年南山山体造林绿化、2013年南山山体造林绿化试点项目、拉萨市山地造林环境调控技术与耐旱树种筛选研究等工程项目,造林绿化面积达3521.7亩,成活率达85%以上,栽植雪松、云杉、油松、白皮松等各类苗木100余种超百万余株。
经测算,南山造林绿化成林面积每年在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综合价值超过410万元……从最初的贫瘠,到如今满山青绿。现在的南山公园,各种树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小桥下流水潺潺,游人三五成群,一片生机盎然。市民游客热衷来此打卡,一张张“小小南山,轻松拿下”的打卡照是网友的戏谑,更是南山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见证。
13年间,来南山公园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峰值期日入园量能达2万余人。现在,扎西曲培手机里几乎都是南山公园的照片,有他和游客的合影,有他为游客拍的结婚照,有下雪时南山镜湖前聚齐的摄影师,有林间蹦跶的各种小动物,还有他亲切地叫着“树二代”的新苗……在这些照片和视频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变迁,感受到拉萨人为了种活一棵树背后的韧性和心中的信仰。
南山公园的点点滴滴变化,深深地烙印在扎西曲培的心中。当他一个人走在这条孤独巡山道时,他会憧憬很多: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全部完工后的南山是怎样,拉萨是怎样?几年前喂过的野生小狐狸应该长很大了……
如所有人所见,南山绿了,拉萨绿了。除了一棵树一棵树地不停栽种,还有他们最为坚强的后盾:
纳金山一号片区,工人们争分夺秒提前完成供电保障工程,为浇灌树苗提供充足电力;
夺底沟一号片区,由于山上大部分都是石子、沙子,上半部分地势陡峭,只能使用无人机运输客土;
曲水县茶巴朗村片区,有一条只有骡子才能上去的路,由几十匹骡子组成的骡队,在曲水县茶巴朗村承担着运输各种材料的任务;
达孜区白纳片区,一级泵站施工现场,几台挖掘机正挥动长臂,修建绿化提水配套工程,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水引到山上!”
……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口音、不同职业的人汇聚在雪域古城圣地拉萨,只为让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更绿更美,更有希望。
从2012年高海拔植树造林试点在南山启动,到2015年“绿色围城”工程逐步开展,2018年与南山遥遥相对的北山也开始绿化行动……再到今天,站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战略高度,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正在有序实施新一轮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营造林206.72万亩,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的构想,着力将拉萨打造成生态宜居的高原省会城市。
承载着这一愿景,无数绿化人扛起铁锹上山造林。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通过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共约450万人次农牧民参与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累计实现带动群众增收近13.5亿元,对促进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这一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其实在西藏,在未长过树的地方种出一片林,拉萨南山不是孤例。
位于藏北高原的那曲,曾是全国唯一没有树木的城市。在这里,由于无木可栖,鸟雀常与鼠兔同穴。如今,靠着一种信念,那曲在2021年9月完成了海拔4300米以下的“无树村”“无树户”消除任务。为治理土地沙化,山南市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被喻为“造林禁区”的雅鲁藏布江沿岸建设防护林,雅鲁藏布江两岸45万多亩的沙滩地变成了绿洲……西藏植树造林中,没有一个“建设者”在退缩!初次来到南山公园的撒贝宁感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韧性超乎想象。这种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树木林草身上,更体现在人的身上。
有时想,在西藏种树这么难,坑要在裸岩上挖,土要从远方运来,水要从河里引上,为什么还要种?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在坚持?我想就是因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阳光向下倾泻,万物向上生长。在一个又一个扎西曲培身上,我也找到了答案。他们是索朗多吉,18年如一日守护日多乡39万亩天然公益林,让荒山秃岭变得满目青翠,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生态家园;他们是桑旦,从年少的小姑娘,到如今满头银发,步履蹒跚,一生照料这片沙棘林;他们是索朗罗布,自掏腰包种树8万棵,耗资上百万元,以一人之力带动乡邻种树,誓将荒地变“绿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一代又一代高原人植树绿化的步伐坚定不移。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他们用默默无闻的坚守,换来一片又一片绿色。他们的一锹土,种下的既是树苗,也是生态文明的希望;他们的一桶水,浇灌的既是土壤,也是美丽西藏的梦想。
生命不息,植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