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传承历史文脉 诠释民族团结

伍 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自古洎今,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以强大的生命力、伟大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凝聚力铸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恢弘博大的民族团结精神。

历史文脉与民族团结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历史文脉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时空和文化属性的历史现象链。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艺术品、器物等,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思想、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对于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脉,深刻反映了华夏儿女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不断推进文明进步的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托。展开历史文化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茶马古道到云冈石窟、敦煌文化,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到新时代“乌苏里船歌”等,一幕幕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生动演绎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历史,鲜明体现了中华民族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历史,深刻展现了各民族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

历史文脉的交织不仅是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也为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追本溯源,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各族群众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历史缘起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脉,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对抗外来侵略、推动社会变革,还是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始终风雨同舟、命运与共。这种团结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西藏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文成公主进藏到千年八廓街各民族犹如茶与盐巴交融的互嵌式生活习俗,从雄踞拉萨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到盘踞世界屋脊的“天路”“两路”,从卓嘎、央宗姐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爱国守边故事到嘎拉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始终在雪域高原和谐共生的文化土壤中绚丽绽放,绘就了壮丽的雪域文化史诗,以生动的历史文化缩影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与繁荣。

传承历史文脉,密织民族团结的网络,奋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跨越千年,历史文脉如同参天古树的根脉,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记录着各民族的过去,塑造着其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我们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抓手,传承历史文脉,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挖掘历史文脉,传承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历史文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和丰富智慧,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珍藏着无数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将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物质与民族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通过学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多元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深入挖掘历史文脉中典藏的民族团结进步价值与哲学道理,以史为镜、以史鉴今,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弘扬历史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文化、组织多样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俗表演等,引导各族人民充分了解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和文化特色,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植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赓续历史文脉,创新民族团结进步路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等数字技术对历史文脉进行创新性转化和传播,可以为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新的途径。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跨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人们沉浸式地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增强文化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将重要的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建立数字博物馆和数据库等,让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以更加生动、现代的形式呈现在公众视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传播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作者简介: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鲁定中路9号(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4-06-04 伍 帅 4 4 拉萨日报 c181952.html 1 传承历史文脉 诠释民族团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