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扩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启动小麦单产提升行动,一系列有力举措支撑单产稳步提升。
——政策给力稳预期。
“政策托底,今年打算种400多亩早稻。”江西省永丰县坑田镇罗珠村种植大户邓冬根算账,去年每亩收到一次性种粮补贴18元,早稻生产补贴36.5元,中晚稻补贴27.5元,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2元。水稻保险还有补贴,一亩只要缴纳保费8.8元。
永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建平介绍,县里统筹产粮大县奖励和耕地轮作(双季稻)等项目资金用于支持早稻生产,“粮农吃下‘定心丸’,今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1.6万亩以上。”
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和稻谷补贴,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好政策落入田间,不断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
既重产量,又重产能,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是首要任务。春耕一线,广袤田间,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融合,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渠相连。山东省嘉祥县国庙村种粮大户国东来感慨:“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开得进来,春管更省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目前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77.7万亩,接下来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推动粮食种植绿色化、特色化,让良田产出高效益。”嘉祥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胡宝军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陕西省渭南市东雷抽黄灌区近日启动春灌,伴随水泵轰鸣声,汩汩黄河水沿着纵横渠系提到旱塬。“小麦喝饱水,长个有劲儿。”合阳县黑池镇峪渠村村民车峰刚浇完自家地块。东雷抽黄灌区不断完善渠系,扩大灌溉面积,今年将完成春灌55万亩次。
春耕有序推进,背后是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2023年我国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今年加快报批实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坚实支撑。还将实施1000处以上大中型灌区改造升级,预计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000万亩以上。
田间地头,好种子落地生根。“农技员给我们推荐了‘众信麦998’,抗倒伏、抗倒春寒,品质好。”河北省馆陶县柴堡镇樊堡村种粮大户许延岭说。
实验室里,育种创新正攻关。在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高通量分子检测让育种精准度越来越高。科技工作者在七八个月内创制数十万株育种材料,两到三年可推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新品种。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2023年,国家审定推出了一批优质绿色水稻小麦、耐密宜机收玉米、高油高产大豆、优质短季棉品种,今年农业农村部将持续加快选育推广高油高产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春耕备耕,农机先行。这几天,山东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每三五分钟就有一台新型智能拖拉机下线。
“车轮上的春耕”加速跑。“无人驾驶拖拉机,马力足,跑得快,一小时能耙60多亩地,效率提高三成多。”山东省青岛市同富勤耕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于彦宝说。
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电驱式精量播种机实现量产应用……今年我国将加大先进农机创制力度,深入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坚实的装备支撑。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春耕有序推进,背后是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突出应用导向,强化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
既抓生产,又护生态,确保粮食生产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生产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春耕一线,各地区各部门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粮食生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生产向绿,粮食生产节本增效。
放水入田,旋耕机驶入,绿肥、有机肥与田土融为一体。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新阳村种粮大户高帅说:“种植绿肥、测土配方、喷施生物农药,使得减药能达20%至30%。”长沙市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动粮食生产从高产稳产向优质高效升级。
“绿色春耕”折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该减的减下来,推动农药减量化,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发展、节水农业发展。该加的加上来,今年继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保护性耕作1亿亩,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地力。
品种更多,粮食供给更加多元。
拌肥、拉线、覆膜……四川省苍溪县金飞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小波忙着播种早玉米,“合作社管理3000多亩地,合理搭配,茬茬接续,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和油菜等粮油品种。”
春耕一线,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扩大油菜面积,支持发展油茶等特色油料;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各地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格局,让消费者餐桌更丰富。
品质更优,粮食产业提档升级。
“市场缺啥,我们种啥。”来自江苏省沭阳县的“新农人”刘苏不断尝试,“‘新麦58’的面筋强度和延展性好,我们与面粉企业签订单,约定每斤收购价比市场高0.1元,只要管得好,肯定丰收又增收。”
春耕生产跟着市场走。各地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品质、打造粮食品牌、完善粮食质量追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优质粮食增加量将年均增长10%以上。
春耕正当时,生机勃勃的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扎实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为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