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惊蛰,大地回春。
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大家表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圈可点的成绩。新的一年,要瞄准新的目标任务,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数据,串联起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
“成绩来之不易,十分鼓舞人心。”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困牛山村党支部书记鞠华国说,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2023年,中国经济“稳”的基础扎实。
提到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深有感触:“我们去年通过发展日用品、再生资源、物流运输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报告中这个数字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付出。
“去年村子遭遇洪水,党员干部带领大家生产自救、补种抢种,最终获得丰收。”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灵寿县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陈春芳说,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没有过不去的坎、克服不了的困难。
2023年,中国经济“进”的动能凸显。
去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报告提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这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结出的硕果。”
报告对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作出部署安排: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合理设置预期指标,有利于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永生表示,这体现出我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表明中国经济具有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的充足底气。
报告部署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居首。
“新质生产力启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为科技企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立说,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今年企业要在低空经济、脑机接口等领域发力。
针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报告作出新的部署。
走进贵阳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体验“重走长征路”,在遵义伟大转折剧场观看沉浸式剧目演出……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推进,贵州红色文旅打卡地接连上新。
“我们将在推动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实现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市长黄伟说。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代表委员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
长江主航道,主跨达1208米的常泰长江大桥建设现场一片繁忙。纵览万里长江,一座座大桥不断刻录下中国桥梁建设发展的铿锵足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中国桥梁建设由平原向高原山区扩展,从内陆向深水海洋延伸,在攻坚克难中显现中国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铁首席科学家秦顺全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利用会议间隙与代表委员们进行交流。“鼓励高校重点培育发展一批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长效机制”……一条条凝结着真知灼见的务实建议写进了提案中。
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代表委员们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前行。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