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蔡林娜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该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对“开展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作出法律回应,是新时代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最有力保障,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也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青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重点群体,必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既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也是时代变革使然、青年责任使然。

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无不深刻表明了青年与爱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中国青年来说,爱国主义就是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既是本分,也是职责,更是青春最鲜亮的底色。进入新时代,以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党和国家对青年精神面貌的殷切期望,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开展好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施行,为推动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落实落细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目标任务,帮助广大青年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成长为根正苗红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既是边疆民族地区,又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谱写了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新时代做好西藏工作的关键,就是做好人的工作。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这一重要讲话为西藏开展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23年发布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实践及其历史性成就》白皮书中显示,西藏自治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409所,在校学生94.4万多人,青年在全区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将近达到三分之一,无疑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群体。因此,必须要把加强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西藏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教育,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形式,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为推进新时代西藏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三、新时代中国青年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法的现实路径

(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提振做中国人的志气

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华民族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更是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之士。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青春与热血。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中国青年始终坚持把国家发展与自身成长紧密结合,将青春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上,不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用知识武装头脑,提振做中国人的志气。信仰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掌握真理是坚定理想的前提,因此必须要坚持理论先行,从“知”的层面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学校作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任务落到实处。具体来讲,一是要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领悟中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立志成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栋梁之材。二是要学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没有经历过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没有体验过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苦难,没有参与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人生阅历难免有限,只有通过向历史学习、拜历史为师,才能深刻理解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身担负的时代使命,培育和增进爱国情感,由内而外地坚定以身报国的远大志向,实现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

(二)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

中国人的骨气,是不屈的脊梁,是不会弯的膝盖,是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中华民族历来不缺少有骨气之人,并且中国人的骨气常常都源自强烈的爱国之情,历来就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气节,“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于生死存亡中救国、于积贫积弱中兴国、于深化改革中富国、于迈进新征程中强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绝不服输、永不低头的铮铮骨气,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情感归宿与寄托。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接受精神洗礼,培育斗争精神,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从“知”发力,还要以“情”浸润,让青年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成长为有骨气的时代新人。具体而言,一要在英雄烈士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及体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中汲取养分,从中感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骨气。一百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将满腔的爱国之情转化为具体的爱国实践,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年代的爱国主义是争取民族独立、守护祖国河山的牺牲斗志,如抗战精神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建设美丽河山的奉献意志,如中国的科研人员在探索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民族梦想中,创造了载人航天精神等,将爱国主义的理想抱负镌刻在祖国大地上。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新时代青年应接好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毅勇敢,积极奔赴保家卫国、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抢险救灾、竞技体育等前沿一线接续奋斗,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二要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中做好面向青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中不断增强秉持原则、敢于斗争的骨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2022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指出,互联网深刻塑造了青年,青年也深刻影响了互联网。据统计,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其中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3亿,中国青年正日益成为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治理主体。因此,要将互联网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青年的兴趣点和接受习惯开发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产品,生动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提升广大青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勇敢抵制爱国主义教育法所禁止的行为。

(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厚植做中国人的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人民向来就有着深厚的底气,这种底气既源自上下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明积淀,也源自历经岁月变迁所积累的非凡实力。中华民族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来都不缺乏战胜磨难的自信和底气,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不体现了国人自信自强的深厚底气。

在新的征程上,中国青年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彰显自信自强的面貌,厚植做中国人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对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深化理论阐释、增强情感认同,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下功夫,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活动、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自觉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体而言,一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中厚植向上向善的底气。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具有极强的塑造力。因此,要把“以文化人”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等融入学风校风和家教家风中,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广大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在老师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播撒爱国主义的种子。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形式,让青年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培育底气,从心底坚定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的体悟中厚植勇往直前的底气。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中国青年从襁褓里就天然地具有爱国主义基因,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总是最早觉醒民族意识的群体,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力量。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既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实现复兴的重要参与者,因此要加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场馆的建设,做好发展成果的青年化阐释,在有“共鸣”、能“共情”中生动展现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让广大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持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积极响应时代发展呼唤,自觉主动奔赴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了解世情国情党情,锤炼过硬本领。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将拳拳爱国之情凝练为强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不仅需要中国青年勇担时代使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还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单位:中共拉萨市委党校)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24-01-02 蔡林娜 4 4 拉萨日报 c173012.html 1 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