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记者节 让新闻见证无悔人生

11月8日,中国第19个记者节。何为记者?地球不爆炸,记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启,记者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没有四季,只有两季,发现美好,书写真相,你关注就是旺季,你略过就是淡季。此刻,向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致以敬意。

追忆那些感动的“印迹”

本报记者 杨若飞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掐指一算,我已参加工作14年。这期间,我当过教师、干过文书,从事记者行业也有7个年头。时逢中国第19个记者节,基于职业敏感,一些工作经历中的记忆片段在“大浪淘沙”后被深深地刻在了心中,随着时光的消逝,更显珍贵。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以此来庆祝我们自己的节日。

本人愚见:一个个体的工作生活经历,终能汇聚成整个时代的发展脉络;一个个体的所见所闻,终能凝结成整个时代的永恒记忆。

2004年8月,我被分配到萨嘎县中学任教,拿着派遣介绍信,怀着踏上社会的欣喜与兴奋,在办好边境通行证后,背起行囊,踏上了去萨嘎的征途。

汽车从日喀则出发,先后沿着318、219国道一路轰鸣,在弯曲的碎石路上颠簸着缓慢前行,晃得人昏昏欲睡,扬起的阵阵灰尘四处飘散。

当汽车行至昂仁县桑桑镇时,已是太阳西下。司机将汽车停靠在一家小餐馆前休息,车里的乘客也陆续下车“添加能量”。看着数十米前的数幢二层小楼,我不禁暗自窃喜,认为萨嘎县到了!提着行李,准备下车,车上一乘客见状,笑称:“萨嘎县——还没到,这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听到这话,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失落感与尴尬状。最后算下来,日喀则到萨嘎不到500公里的路程,大巴车居然走了22个小时。

2012年1月,我转行到日喀则报社当记者,半年时间跑遍了日喀则18个县区。这时离我刚参加工作仅过去7年时间,而此时的318、219国道全都变成了沥青路,许多弯道都已经“拉直”,以前在碎石路上恣意横流的河水,现在“规矩”地在公路桥下的涵洞里流淌。也正是因为从事记者行业的原因,让我看到了更多西藏的变化,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记得初到萨嘎县中学报到的情景——学校只有四排平房教室,没有一块硬化道路,全是沙粒地,饮用水要到街上抬。

因为教师宿舍紧张,我们新分配的教师只能暂住在学校北侧的土坯房里,房屋因年久失修,木质的横梁不堪重负,早已被压弯,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学校为确保安全,用数根木柱顶着横梁,支撑屋顶的重量。

一次下暴雨,长时间的雨水浸泡,造成土墙垮了一块,形成了2平米左右的大洞。考虑到安全问题,县教育局请示县政府,将县公安局两间职工宿舍腾出,暂作我们栖居之所。

从事记者工作后,我有时去萨嘎县采访,每当看到萨嘎县中学,亲切感油然而生。那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如今已盖起高大漂亮的教学楼,教师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宿舍。看着曾经工作过的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我在采访报道教育成就时,写下了“在广大农牧区,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最好的建筑是教室!”这样深有感触的文字。

参加工作14年来,特别是从事记者行业7年来,我真切地见证和记录着西藏的发展变化,虽然有时很辛苦,但却快乐。

当记者的二三事儿

本报记者 孙靖宇

刚刚吃过早餐,决定出门走一走,时年58岁的墨竹工卡县村民德珍就遇上了烦心事儿,“不知道从哪儿窜出来的牦牛,只一下就给顶断了两根肋骨。送到我们这儿时已经出现呼吸困难长达5小时。”北京天坛医院骨科专家、曾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援藏的李家谋医生回忆道。“欢迎到我们的手术室采访。”接到李家谋的邀请,“全副武装”的我走进手术室,只见德珍横卧在手术台,背部已经被切开,医生正在给她接骨头,还有打钉子的声音不时传出,10分钟后终于不忍直视逃出手术室,然后戒荤腥3天,没办法,手术场面太血腥。这时候,我发现,健康其实很重要!

那年水滴公益活动走进墨竹工卡县,我见到了甲玛乡赤康村7组的学生扎西曲珍。扎西曲珍的母亲在外打工,她和爷爷、舅舅生活在一起,在我问起扎西曲珍的“微心愿”时,她脱口而出:“想吃碗城里餐馆的面条。”她的愿意仅此而已。“从很小的时候,家人就告诉我,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在挣钱给我买新衣服。等我长大了,可以照顾自己的时候,他才能回来。”采访中扎西曲珍是这样跟我说的。可是,扎西曲珍的老师私底下告诉我:“在扎西曲珍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遭遇意外,已经去世了。”为了不影响孩子读书,一家人、老师、同学们共同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这时候,我发现,谎言不只代表欺骗。

拉萨河畔三有村为全区首个易地搬迁扶贫点,三有村村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扎西次丹一家以前常年在拉萨打工,他在拉萨租住房屋不仅房租贵,条件也很一般。自从搬了新家,一家人都选择返乡,扎西次丹称呼自己是“归雁”,背后的辛酸是在外真的漂泊了太多年,不过三十多岁的年纪,白发已然赫赫,打工的日子有多苦,他和妻子包括孩子都很清楚,对党的感激甚至不用我们去引导。在恩惠苑社区生活的边巴,从林周县春堆乡卡东村搬迁而来,住进了新房确实很开心,可他的心中还是有隐忧,比如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将来的就业问题,比如失地后的身份转型问题。作为记者,我们在讴歌幸福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某些新闻作品中的所谓“幸福来”“比蜜甜”至少不完全可信。这时候,我发现,真正的“接地气”需要脚踏实地,实话实说,只要用心,新闻原本不用推销!

这一天, 我写给自己

本报记者 靳 敏

上小学的时候总有老师会问,你的梦想是什么?讲台下面很多小朋友会踊跃举手,答案有科学家、教师、警察、医生等。我也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答案——长大后要当一名新闻记者。这也成了多年来鞭策我的力量,在高考结束后选择大学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化传媒专业,为将来可以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而打下基础。

2016年,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怀揣着小时候的梦想,走进了《拉萨晚报》社的大门,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今天,是我来报社的第716天,也是我当记者的第716天。回想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一个人背井离乡,没有朋友,就像没有归属感的浮萍,随风飘零。幸运的是,在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慢慢地适应,并融入记者这个行列,融入这座城市。从第一次采访时与被采访者面面相觑的尴尬,到现在灵活自如的问答;从第一次稿件被要求重写时的羞愧到现在得心应手……这一路,布满了太多的坎坷和荆棘,凝结了太多的辛酸和汗水。

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我为自己是一名新闻记者而感到幸运,因为当我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记者的时候,我就对我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激情和热情,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人们常说当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但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是精彩的,因为你在读懂别人的时候,也在检阅和丰富自己,很多时候,你采访的对象,就是你奋进的动力。

在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记者节。这也是我迎来的第二个记者节,这个节日是承载着记者职业光荣与梦想的节日,我无比自豪和骄傲,也感到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记者职业生涯中,我会用青春的汗水和火热的激情浇注这个城市最美的一抹绿色。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脚印。

用镜头 记录真实

本报记者 邓嵘嵘

记得去年记者节,我还在学校宿舍里躺着,在新闻上看到记者们辛苦的奔赴在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但今日,我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与自己职业息息相关的节日——记者节,为此感到十分荣幸。

作为平时爱摄影的我来说,摄影记者——是一个梦寐以求的职业。随着毕业典礼的结束,我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但同时埋藏已久的摄影记者梦的钟声又在我的内心深处响起。记者作为心中一个无比崇高的职业,现在虽然如愿以偿,但更希望通过跟前辈们的不断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记者。

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这几个月里,我终于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艰辛,同时也收获颇多。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忙碌的身影,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作为记者,我们终日奔波在最基层,活跃在人民群众间,反映民生民意,传播党的声音。为了给大家呈现一篇篇新闻事件,跋山涉水,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不分白天黑夜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真实。这种忙碌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值得的。

作为报社刚入职不久的我来说,能跟众多记者前辈们一起过这个节日,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深知自己现在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继续前进,用镜头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用爱心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担负起作为一名记者的责任和义务。

我愿一直在路上,用镜头记录真实。

见证

本报记者 赵耀铁

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又到了,兴奋之余多了一丝感慨。

作为《拉萨晚报》社一名普通的记者,我为自己具有能够参与、发现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变化的职业身份而由衷地感到自豪。

大学毕业后,我在东南沿海城市,用文字和镜头记录那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历程。那是海边的一座县城、江南小镇,灰白斑驳的墙壁,葱郁的草木,勤劳的江南人家,小桥流水的江南风貌,无一不是美好的回忆。我见证了一座江南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具备雍容大城市气度的发展历程。很多年后,我来到了拉萨,同样正在见证这座城市发展变化的历程。

两座城市,一个在东南沿海,一个在西南边陲。相同的是,城市的发展变化,都像雨后冒尖的春笋,一节一节成长,成长的历程使人惊喜。

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见证、记录这个时代、这个伟大国度的发展变化历程,本身就是一种

莫大的幸运。而幸好,我正在做着这样一份工作。

记者节是所有从事这样一份职业的记者同志们共同的节日。我们往来奔波、夙兴夜寐,采访、撰写、编辑稿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辛苦着,同样也在记录着这个社会、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其间充满了因为工作内容而带来的惊喜和自豪,见证着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且参与其中,实现着职业赋予我们的人生价值……

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国度,感恩这个职业赋予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记者节,愿与诸位记者共勉前行!

今天, 我们想把头条留给自己

本报记者 郭雨辉

今天是11月8日,和很多个日子一样,这是平凡的一天。但今天对于广大记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个黄叶飘飞的季节我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中国第19个记者节。

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假期的节日,很多人的日程也不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化。我的同事们还是会照常拿起自己的相机和笔,像往常一样奔赴现场,大家也不会专门搞一场庆祝晚会,最多相互问候一句节日快乐。但是在今天,我们还是想把头条留给自己。

在外人眼中,记者或许是份光鲜亮丽的职业,他们要么西装革履,穿着讲究,在宽敞的演播厅里等待着镁光灯打下来,成为受万千瞩目的那一个。他们要么抛头露面,面向万千公众。其实更多的人留在了幕后,每当万家灯火团圆的时候,是这些幕后记者最忙的时候,披星戴月在深夜赶路,已成了家常便饭。更多的现场记者风餐露宿,不为外人所知。5+2、白加黑、24小时在线、毁颜、揪着头发想选题、找不到对象,甚至采访被打……这些是你想的记者吗?我们不像《匹诺曹》里的记者一样光彩照人,但我们一样不会说谎;我们不像《聚焦》里记者一样掌声和鲜花满场,但我们一样勇敢正义;我们不像《华盛顿邮报》里记者一样有激荡人心的故事,但我们一样的专业。

在入职的三个月里,我习惯了早上走进空无一人的办公室,习惯了在下班时间迎接在外奔波一天的老师们风尘仆仆的回来,我知道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在报纸上,看不到他们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在路上。一位新闻人说过:“我们永远在赶路。”是的,为了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路再远再艰辛,我们都要无怨无悔地继续赶下去。要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不只要有敏锐的目光,还要有过硬的文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把握时代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写出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

记者是现实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记者拥有着荣誉和职责。实事求是、公正的报道,搜集尽量多的资讯,展现尽量多的现场,让大家看真实的东西。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才有力量。我们用心报道新闻,不仅忠实履行着新闻人的职责,更无数次让自己的职业操守得以强化、让自己的新闻良知得到升华。这就是我作为一名新晋记者的感想。

辛苦中感受职责,笔触下守望道义。在我们的节日里,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

藏 ICP 备09000541号-1 |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24号 | 地址:西藏拉萨市江苏路19号 | CopyRight :拉萨日报社

2018-11-08 4 4 拉萨日报 c51050.html 1 记者节 让新闻见证无悔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