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长歌当吟祭忠魂 清风正气贯长虹 ——从《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看西藏作风建设的精神密码 2025年08月01日

扎西旺堆

在中原大地的苍茫暮色中,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的灯光刺破历史的雾霭。馆内《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手迹拓片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驻足凝视。这首习近平总书记1990年创作的词作,穿越三十余载时空,与2012年出台的中央八项规定形成精神共振。从“百姓谁不爱好官”的深情叩问,到“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宏阔愿景,从“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坚韧品格,到“两袖清风来去”的廉洁操守,焦裕禄精神与中央八项规定共同构筑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工作标准。

一、词魂映照初心:《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的精神密码

1990年7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时,被这位“县委书记的榜样”深深触动,挥笔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作以“魂飞万里,盼归来”的深情呼唤,穿越时空,表达了习近平同志对焦裕禄精神的深刻感悟与敬仰,将其作为自己治政理想的重要指引。

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天里,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决绝,践行着“以百姓心为心”的初心。面对风沙肆虐、盐碱横行、内涝频发的“三害”困境,他拖着患有肝病的身躯,跋涉2500公里调研,带领群众创造了“贴膏药、扎针”的治沙法,种下300余万亩泡桐林,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实践,让贫瘠土地焕发新生。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临终前仍牵挂“沙丘绿了没有”,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本色。

焦裕禄在兰考推行的“干部十不准”为地方治理树立了标杆,与随后中央八项规定在廉政建设和作风改进方面形成了共通的价值导向。他严禁公款吃喝、反对节庆铺张、精简低效会议,要求干部“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种“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的廉洁操守,与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廉洁从政、以上率下”的要求理念一致。从“不准用国家粮款大吃大喝”到严控“三公”经费,从“反对形式主义”到精简会议活动,焦裕禄精神为新时代作风建设提供了实践范本。

在西藏,焦裕禄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交相辉映,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扎根高原的行动指南。面对海拔 4000米以上的恶劣环境,广大干部以“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斗志,深入农牧区开展“户户走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出藏药种植、牦牛养殖等特色产业路径,使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在生态保护一线,党员干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世界最大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缺氧不缺精神”的西藏干部队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老西藏精神”的时代内涵。

焦裕禄精神与中央八项规定共同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入开展。从兰考到西藏,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保护到高质量发展,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党员干部:“为民情怀: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像焦裕禄那样‘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务实作风: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态度,力戒形式主义;斗争精神: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奉献精神:继承焦裕禄精神、‘老西藏精神’与孔繁森精神,展现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这首穿越35年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不仅是对焦裕禄的深情追思,更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精神召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传承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正如词中所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这既是对焦裕禄的最好告慰,也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永恒鞭策。

二、铁规铸就丰碑:八项规定的实践品格

2012年12月4日,当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时,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徙木立信”之举,不仅拉开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大幕,更在雪域高原西藏激起了层层回响。十年征程中,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76.9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9万党纪政务处分数据背后,是对“四风”问题的持续打击,更是体现了共产党人严守纪律、践行初心的坚定信念。在世界屋脊的西藏,这项铁规既化作守护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更成为滋养边疆发展的“雪山融水”,书写着作风建设的时代新篇章。

八项规定首条即剑指调查研究,要求“轻车简从、减少陪同”,这与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精神形成跨时空共鸣。尤其是在拉萨,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肖友才在拉萨市委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拉萨市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按照王君正书记要求,进一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在这个方面,从我们市委市政府开始,我们变‘四轮驱动法’为‘脚步丈量法’,这就是我们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不要一天都靠车、坐车去解决工作问题,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脚步来解决好完成好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这正是拉萨落实八项规定的缩影。对比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发展理念偏差、治理能力不足,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等突出问题。如今的拉萨干部更懂得“躺在牧民毡房听真话,蹲在青稞地头问疾苦”的真谛。

自治区党委明确规定:厅级干部调研陪同不超过5人,县级干部不超过3人,调研车辆不超过2辆。这一“铁律”让阿里地区干部在走访边境小康村时,能与放牧的群众席地而坐,用酥油茶泡着糌粑探讨抵边搬迁政策;让日喀则的农技人员在青稞田里一蹲就是一整天,手把手教农民改良“藏青2000”种植技术。真正实现了“调研脚步到哪里,民生账本就记到哪里”。

焦裕禄“一件旧大衣穿了十年”的朴素作风,与八项规定中“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规定”的制度要求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西藏部分单位中老旧的公务用车至今仍在使用,车身的划痕成为“过紧日子”的生动注脚。2024年,西藏自治区在财政管理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加强预算统筹管理,印发相关文件推进厉行节约制度体系建设,严控一般性支出,降低政府运转成本。同时,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干部正用行动诠释“俭朴”的新内涵:驻村干部下基层自带被褥驻村;边境一线的守边民警,用节省的伙食费为牧区儿童购买学习用品。这种“紧日子”里的民生情怀,让2024年西藏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4.1%以上,边防公路修到了海拔5300米的哨所,包虫病防治覆盖所有牧户,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78%。

“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精神,在西藏体现为“改进警卫工作,减少交通管制”的具体实践。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深圳考察时,特意叮嘱“不用封路,让群众正常通行”,这一要求成为西藏改进警卫工作的标杆。

针对作风建设的专项整治工作,让西藏的干部作风发生根本性转变。那曲市研究制定《那曲市地级领导以上率下抓落实工作制度》,以上率下发挥好“头雁效应”;日喀则市仁布县探索建立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乡党委遇事共商、问题共解机制,形成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清单309个,逐项制定解决措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2618件。这种“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自觉,为西藏的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八项规定的实践品格在西藏这片神奇土地上愈发鲜明:它是日喀则干部在青稞地里的蹲身指导,是阿里民警在边境线上的徒步巡逻,是援藏医生在牧民帐篷中的问诊听诊。这些细微处的作风坚守,如同雅鲁藏布江的浪花,汇聚成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壮阔江河;更像珠穆朗玛峰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永恒的光芒——这光芒,照亮的不仅是雪域高原的振兴之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当八项规定的铁规与焦裕禄精神的丰碑交相辉映,我们坚信,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作风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发展之果。

三、精神永续传承:从焦裕禄到新时代的作风建设

2025年3月,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一决策部署在西藏高原激起强烈共鸣。从雅鲁藏布江畔到羌塘草原,从海拔5000米的边防哨所到海拔4300米的边境乡村,西藏党员干部以“老西藏精神”为底色,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融入治边稳藏实践,书写着新时代作风建设的雪域篇章。

在拉萨市林周县虎头山水库,60岁的老党员旦增九年如一日守护黑颈鹤,每天巡护三四十公里的路途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至今他已经骑烂了两辆摩托车。这位藏族巡护员的坚守,正是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在高原的生动写照。在西藏,像旦增这样的基层党员干部,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诠释着新时代的公仆情怀。

这种精神传承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1962年焦裕禄在兰考治沙的同时,进藏部队官兵正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建设边疆。2023年,山东淄博焦裕禄精神宣讲团跨越3900公里,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火种带到日喀则,与“老西藏精神”形成精神共振。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阿里地区,改则县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带领群众成立牧民合作社,通过“六个统一”模式实现整村脱贫,其“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正是焦裕禄精神在西藏牧区的创新实践。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曾秀丽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西藏干部的创新担当。这位扎根高原16年的农业专家,带领团队在海拔4300米的定日县引种抗寒蜜桃,带动当地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增收,她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与焦裕禄在兰考探索治沙规律的科学精神交相辉映。

从雪域高原的生态保护到边境地区的发展,西藏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作风建设的实践价值。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生前进藏收集4000万粒种子,填补了西藏植物种子资源空白;拉萨市积极开展“四下基层”包保调研工作,助力基层治理,近千名县处级干部到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同时针对问题开展现场“会诊”办公,及时化解问题,并提出积极的解决方案,有效将问题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这些实践证明,焦裕禄精神与“老西藏精神”共同构成了西藏干部的精神坐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所写:“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在西藏,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生态安全屏障的守护者、民族团结的促进者、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从焦裕禄精神到“老西藏精神”,从中央八项规定到新时代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雪域高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了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拉萨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