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创新链”遇见“产业链” 2025年02月16日

(上接第一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探索是关键。

对于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袁志好而言,在坚守水系锌碘电池开发这个“冷门”领域十几年后,团队终于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也赶上了学校打造的“赋权+作价入股”新模式。

通过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袁志好作为“新型水系锌碘电池”技术成果的完成人,向天津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申请利用职务成果作价入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成果价值进行评估后,学校按照赋权改革相关政策规定,给予袁志好90%技术成果所有权奖励。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伟认为,赋权改革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顺利转移转化,产生效益、推动发展,实现创新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

展望新的一年,优化分类考核、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成为多地多部门圈定的改革重点任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中长期激励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促使发明者、创新者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上海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断健全,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将进一步释放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能量,在科技界和产业界形成良好预期,更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车间内,14条中试组装测试线不停运转,医疗器械、智慧停车、商用服务机器人、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正在加快走向产业化的步伐……位于四川成都的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开足马力赶进度。

企业负责人田勇说:“最近,每周大概有3至4个新项目到我们中试平台进行成果转化和中试。”

在经济研究中,“达尔文死海”被用来形容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中间的空白地带,中试是跨越这一“死海”的重要工具。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超过2400个,已有超过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钟辉勇说,打造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专业化平台能为技术走向市场提供关键支持,帮助企业降低技术应用风险,加速技术成熟。

“专业”,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的共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要有专业的平台、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调研中,记者注意到一种新职业。有人称之“技术经理人”,有人称之“科技经纪人”,从业人员更愿意形象地称呼自己为“科技红娘”,提供“技术端”到“市场端”全链条陪伴式服务。

“我们得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招商、懂培育。”陕西西安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科技经纪人白宇豪笑称自己是个“杂”家,既要有发现好项目的眼光,也要有帮助公司搭建框架的能力,还要有为公司寻找投资和市场的办法。近两年,他已经服务了十多家企业落地。

“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可能是最难的部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陈锦说,通过遴选技术经理人担任孵化企业的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科学家和经理人发挥各自优势,让科创企业尽快适应市场、占领市场。

依托这样的思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出拥有400余人、近2亿元产值的“明星”企业——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研发的碳化硅芯片在市场上已小有名气。

福建实施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技术经理人学院,江苏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织好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网,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增添更多“新”意。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