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高原油龙”跨越时光 五十二载书写辉煌 2024年09月08日

(上接第一版)当时平均年龄只有十八九岁的战士们,与家人通信一个来回需要两个月。茫茫雪原,他们只能与山石、寂寥为伴。而这些还有些许稚嫩、青涩的小伙子们,却说出“死在唐古拉、埋在108”这样洒脱无畏的豪言壮语。在这片“生命禁区”,有人闯过了“生死关”继续奋战,也有人长眠在青藏线无法归家团圆。他们将最清澈的爱奉献给祖国,也将热血洒在了高原。

“一部分是在施工方面牺牲的,比方说爆破啊,还有开山凿石头。格尔木有个很大的公墓,墓碑上标注五三〇工程,就是在工程中牺牲的人员。”戴继民说。

四年的建设之路,部队官兵与沿线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并肩作战,协作配合,不仅共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挑战,更在相互支持、携手共进中,铸就了一段段军民鱼水情的佳话。

戴继民说:“那感情真是很好,有时我们跑几十、上百公里,给当地牧民群众送点罐头,当时我们的物资也只有罐头。有时候群众缺医少药或者生病了,我们都会去巡诊。”

1977年10月,格拉输油管线基本建成投产,迄今52年,仍在发挥着功能作用。广大军民亲切地称格拉输油管线为开发青藏高原的能源线,西藏经济建设的血液线,巩固西南边防的生命线。

52年来,戴继民是第三次来到拉萨。澄澈的蓝天、漂浮的云朵仿佛与记忆重叠。如今的西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中,汇聚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凝聚着祖国各兄弟省市对西藏的帮助和支援。戴继民相信,格拉输油管线这条“青藏能源大动脉”仍将发挥它的功能作用,继续为西藏边防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

戴继民说:“希望守护这条管道的官兵们,为西藏边防建设、经济建设服好务,我也相信他们管得很好。管线官兵都很辛苦,我向他们问好。”

从“老西藏”到对口支援西藏,数以万计的祖国优秀儿女奔赴雪域高原,奉献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汇聚起建设美丽幸福西藏的磅礴力量。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江苏、北京两地的大力支援下,广大援藏干部将继续与拉萨各族干部群众一起,以最美姿态画好同心圆,携手同行、奋力拼搏,推动拉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全方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