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静水深流 □周德仓 2024年09月02日

当自己的小孩已经不再是小孩的时候,心情就过于“丰富”和“婉转”了。

造物在赋形每个生命的时候,绝对遵循最严格的“个性化”标准:每一个人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不得不承认,“天赋”是每个生命的特权,非常神奇:有些人天生就适合于干这个,有些人则适合于干那个;对于有些人而言,这是最艰难的事情,但对有些人而言,却易如反掌,而他们之间却不能互相替代,如果勉为其难,也无法企及,这就是爹妈的恩赐。如果不给其扣上“宿命论”的大帽子,那就要明白:顺应一个人的天性有多么重要!无论对于家庭育儿,还是学校培育,这都应当是一条被尊重的“铁律”:尽水之变,随物赋形。

每位孩子都是父母的杰作,并将最美好的希望寄托于上。尽管如此,父母并没有权利将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给自己的孩子,或者按照天才的规格去完美打造。父母的最大责任,就是“发现孩子”,理解脾性和天赋,并创造条件顺应天性,选择最适合于自己孩子的人生道路,从而塑造独特的自己。没有任何必要与其他孩子攀比,更不能随波逐流。孩子最终做成了自己,因此“与众不同”,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无需以世俗的标尺衡量成败。人生的节奏有快有慢,有的如烈火,瞬间燃爆;有的则如岩浆,在地下蕴藏,然后喷发,但结果不约而同:爆发。成功的节点,也不必强制划定,只要坚持,就会油然而至。“水滴石穿”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俗语,但事实证明,这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并不起眼、有力的小小雨滴,正是在并不起眼的持续滴落中,最终将坚硬的石头穿凿成洞,天遂人愿,这就是坚持的魔力。

如果父女同属一种职业,那可就有意思了。只要不是强制,这种职业同轨也很有趣,比如在我们家,就两个站讲台的“周老师”。按照学校的习惯,在这个校园的所有人,都可以享受“老师”的尊称,于是我们家的身份区别就相当困难。大周老师不仅不能完全获得小周老师的敬仰,而且时时遭遇挑战和无视,正因为父子无隔,即使有幸获得敬仰,也显得毫无仪式感可言,仅有的表扬往往以娱乐方式表达。

家庭可不比教室,大周老师的权威时时被削弱,而彼此喜笑颜开的场景却司空见惯,大周老师显然不自觉地沉迷其间,公然调侃严肃历史知识,导致爸爸、老师的双重威信丧失殆尽:面对小学生关于岳飞身份的询问,竟然一本正经地指认他是“某市市长!”女儿信以为真,后来就不免出了一点洋相,决然发誓“再也不信爸爸的话了!”果然,此后只要爸爸说话,女儿必定转身求证妈妈:“爸爸说的是不是真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升入高中。

爸爸身为大学中文系老师,竟然在女儿读初中时就被断然剥夺了阅读女儿作文的权利,而引发这个严重后果的原因,是爸爸在接受女儿邀请指教女儿作文时,一时作妖,竟在字里行间随意插入自己的“胡言乱语”,而这些话语与女儿原作内容不仅毫不相干,而且逻辑乖张,把一篇好端端的作文“篡改”得面目全非,岂能不怒?从此以后,这位可怜的爸爸就再也没有机会拜读过女儿的大作了,直到高考。周围的朋友常常推测,觉得女儿的作文写得还不错,肯定是教语文的爸爸辅导的成就,这完全是误解!如果要给指导女儿语文学习的导师庆功,那一定是出色的小学语文课申锡忠老师、初中语文课苗欣老师和高中语文课何亚阁老师的功绩。女儿太幸运了:在基础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有最优秀的语文老师耳提面命。

爸爸的另一次严重失误所导致的后果,也相当“触目惊心”!在女儿进入高中读文科后,爸爸似乎想炫耀一下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辅导女儿历史课程学习的使命。开始确实不负众望,在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呈现之后,“教学效果”相当出色。也许是有点得意忘形,爸爸就在女儿并没有特别注意的时候,悄然开始口头创作,将严肃的历史故事演绎成无案可稽的民间传说,这种神话故事一般的精彩,解除了女儿应有的警觉,等到醒悟之时,爸爸已经蒙混过关几个教学周期,女儿同样愤怒异常:竟然敢拿你女儿的前程开玩笑?如此复习下去,还能考上大学?于是,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的教授爸爸,随即就被剥夺了辅导高中生史地课程的资格,在女儿最紧张的高考备考期间无奈“赋闲”,无所作为。

爸爸非常清楚自己的错误,意识到给小孩子无底线开玩笑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同龄人,以防“悲剧”重演,还写成小文章《幽默:幼儿不宜》,刊发于报纸副刊,引来读者们会心一笑。

在回忆这些情节的时候,就像是与女儿一同又回到了娃娃的童年,不由沉湎其中。

岁月如流。女儿如今已过而立,教书育人,跻身光彩事业,让家庭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共享荣幸!

祝福女儿:只要是自己愿意做的事,就是最好的事,而最好的事,也必定是最成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