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林社区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为契机,聚焦联系群众不紧密、服务群众有差距等问题,积极探索推行“九个在一线”工作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组织建设在一线。深化社区“大党委”制,以社区党建工作为基础,以驻社区单位党建工作为依托,建立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探索议事协调、共驻共融共建、双向沟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工作力量为社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化管理。依托“云报到”智慧小程序,实现在职党员进社区“双报到双积分”,以“党员+”形式,开展宣传宣讲、环境卫生大扫除、文明交通疏导、增绿添彩、助老助弱助残、爱心助教、认领“微心愿”、社区功能室管理员“八大志愿服务”,辖区内驻地单位在职党员143人进社区报到,累计开展活动31次、总积分达4300分。
坚持思想引领在一线。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政治引领和对居民群众的教育引导,组织驻社区工作队、基层宣讲员等力量,深入网格、大院全覆盖开展系列宣讲活动20余场次,将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延伸拓展到全社区,(下转第三版)
教育引导群众更加坚定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创新设立“巾帼银发学堂”,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普及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有效结合,融入社区文艺汇演、新旧西藏对比等活动,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切实增强“五个认同”。
坚持网格优化在一线。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优化调整网格单元,以老城区每个网格覆盖200户左右的标准,精细划分网格,网格数量从原来的3个增至7个,平均每个网格服务350户减少至150户。综合网格按照“1+5+X”模式配备工作力量。网格内以居民院落、楼栋为整体,按照5至15户标准划分联户单位96个,选任更换联户长7人。通过建强群防群治力量,理清群防群治力量责任,将参与基层治理的群防群治力量整合并分布在网格,形成联勤联动联防联治工作合力。
坚持社区治理在一线。建立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不断完善党组织统筹、组织联建、工作联动、队伍联合、服务联办、保障联享、责任联查的“一统六联”机制。整合警务、政务服务窗口,安排5名全科社工坐班,其他力量一律下沉至网格,推动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
坚持矛盾调解在一线。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规范执行情况报告、案件分流、调处回访等制度。依托党群服务V站建立睦邻调解室,同步打造流动调解平台,创新设立“院落议事会”,不定期组织人员力量深入居民大院,动员邻里乡亲参与矛盾纠纷化解,通过发布社区居民公约、评选文明家庭等方式,引导群众强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充分发挥每月16日“接访日”平台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急难愁盼,有效解决群众信访和历史遗留问题。
坚持普法宣传在一线。建立以街道司法专干、社工为主体的普法队伍,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为保障的志愿者队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V站为支撑,采取法治讲座、印发宣传手册、设立法治咨询点等形式,深入开展宪法、刑法、民法典、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平安建设条例等普法宣传活动。结合妇女儿童、经商务工、寺庙僧尼等不同群体需求,制定普法清单,推行菜单式普法,采取“点单+下单”方式一对一精准普法,引导居民群众普法、学法、守法、用法。
坚持便民服务在一线。建立党员联系户工作机制,帮助群众解决生活难题,对低保家庭实施动态监测管理,常态化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建立集体经济收益助学助困制度,向考入大学的学生发放奖励金、帮助离世困难群众料理后事等。改造升级党群服务中心为党群服务V站,安排1名全科社工坐班值守,实现群众办事一站通办,并免费为群众提供临时休憩、休闲阅读、儿童看护、打字复印、充电饮水等基本服务。
坚持民族团结在一线。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组织生活和党员学习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宣传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营造人人讲团结、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在“民族团结月”、国庆、中秋等节日节点,邀请民族团结家庭共庆佳节、共聊家常,以座谈交流、文艺汇演、趣味活动等形式,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环境整治在一线。以全市推进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行动为契机,依托八大志愿服务载体,大力开展占道经营清理、环境卫生整治等行动,引导居民群众栽花亮绿,同步安排联户长、志愿者落实“养、管、育”措施。针对社区老旧居民大院多、巷道多,环卫力量不足的问题,创新建立“一巷一院一管家”机制,为9条背街小巷、41座居民大院配备“卫生管家”,推行“流动红旗”评比管理制度,评选“最美管家”,激励群众自觉参与、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