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清明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
在这个时节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人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在古人的诗歌、绘画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
这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既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感,又承载了春日萌动的生机。
■清明节·溯源
古时的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内容的一个节日。
寒食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侍从介子推对他忠心耿耿,令重耳感动不已。后来晋文公回国即位后,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想出山,带着老母藏了起来。晋文公听从大臣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希望能逼出介子推。但大火熄灭后,却发现介子推和老母亲抱着枯柳罹难。晋文公十分悲痛,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介子推的忌日不得焚火煮食,只吃寒食。这也就有了寒食节。所以寒食节的内涵,意在感恩和表彰忠臣,本来只在晋国才有,因其意义为天下大众所认同,在秦汉以后保留了下来。
古代扫墓祭祖,有春祭也有秋祭,春祭多在清明前后,时间并不固定。因寒食节距清明节很近,很多人也在此期间扫墓。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算是正式从“法定”意义上确定了祭扫的时间,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明节扫墓。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假,以后历代每逢清明节都有公共假期。因此清明节实际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体现孝道;二是饮水思源,感恩感念。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一个古老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洗浴、踏青等。清明祭扫多在郊外,扫墓之时往往伴以洗浴、踏青、宴饮等休闲活动,蹴鞠、放风筝等体育项目,也常常植树以纪念先人。大家在缅怀祖先之余,洗涤污秽,祈福迎祥,顺便享受明媚的春光,梳理心情。
■插柳、戴柳有其特殊含义
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便也在扫墓时常携柳枝。同时传统医学观念认为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认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叶均可入药,可治黄疸、溃痈等疾病;晋人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也认为:“治卒得恶疮,不可名识者,及面上恶疮。柳叶或皮,水煮汁,入少盐频洗之。”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月三日,(唐中宗)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
至唐宋时期,三节合一,插柳、戴柳之风更加盛行。
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等,均记载了清明节“家家杨柳插门”的习俗。
青青杨柳,是春天的信号,也是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之风演变至明、清时期,又增加了一些含义。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古民谚也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而古代女子及笄上头,也即举行成人礼,多在清明节期间,束发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洋溢着青春气息。
■传统风俗有科学道理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说,清明的一系列传统风俗有着相当的科学道理。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动。
清明节期间阳光的直射位置继续向北纬地区移动,北温带地区白昼逐渐变长,黑夜相应缩短,天气逐渐回暖,自然界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景物鲜明,天地间生机旺盛,更容易激发人们振奋向前的豪情,不易被哀伤的情绪所困扰。
所谓“三阳开泰”,说的就是这个时候。直到今天,当我们看到清明之前人们从五湖四海返乡,在故土中追念故人,也一定会被这个节日那种凝聚族群、放眼未来的强大感召力所打动吧。
■清明节·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法定节日的只有清明节。以节气而论,它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而作为节日来说,“清明节”则仅指“清明”这一天。
自清代开始,我国采用“定气法”确定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一年的时间,以春分点为黄经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是一个节气或中气。清明节是春分后下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那一刻,就是踏入清明节的准确时间。今年清明节的交节时间是4月5日上午9时12分52秒,此后15天后均属清明的节期。
传统节日基本都按农历计算,如春节是正月初一、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这些节日在农历里都有固定的日期。但清明节在农历里的日期变化很大,如今年是闰二月十五,去年又是在三月初五,明年呢,是在二月廿六,谈不上有什么规律。
我国的农历为阴阳合历,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根据制定。历月的平均值约等于一个朔望月,平年为12个月,闰年则为13个月,平年与闰年日数相差甚大。如果不以月历为标准确定节日日期,变化就会很大,清明节就是如此。
按公历计算,清明节的时间基本都在每年4月的4、5、6日。为什么也不能固定时间呢?原因是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而公历历法的一年长度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将近一天的时间。正因如此,节气的特定时刻也要每年“顺延”0.2422天。
为对这一“误差”进行修正,公历历法采用闰年的办法,每隔4年,就多出2月29日这一天。若“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晚上12点至次日,或因闰年而提前到前一日,都会使节气的日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所以公历中的清明节,有时是4月4日,有时是5日,有时是6日。
(据《广州日报》)